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1)以肛门部不适、疼痛、坠胀为主症。
(2)无邪*侵袭时无明显不适,或有肛内隐痛坠胀,或有排便不尽感、肛内异物感,时轻时重。邪*侵袭时可有肛管灼热、坠胀、疼痛,排便时加重,伴有流脓、肛门潮湿、瘙痒等不适。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肛肠病诊疗学》
(1)临床症状
自觉肛门部不适,伴排便不尽感、肛内异物感和肛门下坠感,排便时可感觉肛门疼痛,一般不甚剧烈,数分钟内可消失。若括约肌受刺激致挛缩则疼痛加剧,常可出现不排便时短时间阵发性刺痛,并波及臀部和股后侧。发作期在粪便表面常带少许黏液,或于粪便前流出,有时混有血丝。若并发肛乳头肥大,并从肛门脱出,可使肛门潮湿、瘙痒。
(2)专科检查
①视诊:外观肛门周围皮肤潮红或正常。
②指诊:肛门指检可有肛门口紧缩感,肛内有灼热感,肛隐窝病变处有明显压痛、硬结或凹陷,或可触及肿大、压痛的肛乳头。
③肛门镜:肛门镜可见肛隐窝及肛门瓣充血、水肿、肛乳头肿大,肛隐窝口有脓性分泌物或红色肉芽肿胀。用探针探查肛隐窝时,可见肛隐窝变深,并有脓液排出。
④其他检查:必要时行肠镜检查、腔内超声等检查。
(二)证候诊断
参考《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
1.湿热下注证:肛门坠胀不适,或可出现灼热刺痛,便时加剧,粪便带有黏液,肛门湿痒,伴口干、便秘。舌质红,苔*腻,脉滑数。
2.热*蕴结证:肛内灼热不适,大便中常带有脓血,伴口干、汗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舌红,苔*,脉数。
3.阴虚内热证:肛门不适,隐隐作痛,便时加剧,肛门黏液溢出,伴见盗汗、口干、大便干结等。舌质红,苔*或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法
(一)手术疗法
1.肛隐窝炎切开引流术
适应症:单纯肛隐窝炎或已成脓者,或伴有瘘管者。
操作要点:麻醉成功后,常规消*铺巾,沿肛隐窝作纵行切口,使引流通畅,创口用油纱条压迫止血引流。
术后创面处理:术后每日熏洗坐浴2次,或在每次排便后熏洗坐浴,每日换药。
2.肛隐窝炎切除术
适应症:肛隐窝炎伴有肛乳头肥大者。
操作要点:麻醉成功后,常规消*铺巾,沿肛隐窝作纵行切口,并剥离至肛乳头根部,用止血钳夹住肛乳头基底部,贯穿结扎切除,创口用油纱条压迫止血引流。
术后创面处理:术后每日熏洗坐浴2次,或在每次排便后熏洗坐浴,每日换药。
(二)辨证论治
1.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止痛
推荐方药:止痛如神汤(《外科启玄》)加减。秦艽、防风、泽泻、苍术、当归、皂角仁、桃仁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注意:以上为推荐方药,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2.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解*,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五味消*饮(《医宗金鉴》)加减。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注意:以上为推荐方药,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阴虚内热证
治法:滋阴清热,凉血止痛
推荐方药:凉血地*汤(《外科大成》)加减。地*、当归、槐角、地榆、*连、天花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注意:以上为推荐方药,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三)中医特色外治疗法
以下中医医疗技术适用于所有证型。
1.中药熏洗坐浴法:应用具有清热解*、燥湿止痒等功效的药物外用熏洗坐浴。
推荐方药:苦参汤(《疡科心得集》)加减。苦参、蛇床子、白芷、金银花、野菊花、*柏、地肤子、石菖蒲等。每日1~2次,先熏后洗。
2.敷药法:应用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痛功效药物配制成的膏剂、散剂直接涂敷于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3.塞药法:应用具有清热解*功效的栓剂塞肛,每日1~2次。
(四)物理疗法
利用微波、红光等物理方法进行肛门局部的照射治疗。
(五)西药治疗
脏*(肛隐窝炎)一般不需要西药治疗。如患者出现发热、血象异常等,考虑存在全身性感染时,可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用相应抗生素,或根据经验选择广谱抗生素。
(六)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理:鼓励患者适当食用蔬菜、水果以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忌酒等辛辣刺激之品。
2.情志调理:嘱患者调畅情志,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
3.调畅大便: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干燥或腹泻。
三、疗效评价
参考《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中肛隐窝炎的诊断和治疗,拟定肛隐窝炎疗效评价标准如下:
1.治愈:症状消失,专科检查正常。
2.好转:症状明显减轻,肛门指诊仍有小硬结,触之有轻度疼痛,肛镜下见局部正常。
3.无效:症状稍减轻,但专科检查结果均同治疗前。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8-19
[2]韩宝,张燕生.中国肛肠病诊疗学[M].北京:人民*医出版社,:-
牵头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
牵头人:石荣(福建中医院)
主要完成人:
石荣(福建中医院)
韩宝(中国人民解放*医院、北医院)
贾小强(中医院)
张虹玺(辽宁中医院)
高记华(医院)
声明:内容来源中华中医药学会
编辑:竹叶
审核:虫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