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冈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江苏画家走进央视爆款节目美术经典中
TUhjnbcbe - 2024/7/16 0:00: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什么医院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90多年前,毛泽东在井冈山八角楼,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12月27日,央视播出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以江苏画家宋文治的山水画《井冈山八角楼》为载体,带领观众穿越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这一个熠熠闪光的时空坐标,回望如星星之火的“八角楼的灯光”。

星星之火永不灭,笔墨妙绘“八角楼”

回顾百年,一代代艺术家创作的红色题材经典美术作品不仅塑造了难忘的视觉形象,也成了重要的历史见证与精神印记。12月27日,央视现象级“爆款”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迎来了江苏著名画家宋文治的中国画《井冈山八角楼》。

在百年党史中,八角楼到底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壁立千仞、群峰错落的山脉之中,葱茏高大的林木之间,一座白墙青瓦的八角楼脱颖而出……年,画家宋文治根据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的故居八角楼创作的中国画《井冈山八角楼》,一经问世便在社会上产生热烈反响。

八角楼,是一座普通的农村楼房,位于江西省井冈山茅坪村,土砖结构,因为屋顶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得名;但这又是一座极不寻常的楼房,90多年前,每当夜晚来临,八角楼便会亮起灯光,当时借住在这里的毛泽东就在一盏微弱的油灯下奋笔疾书。

《井冈山八角楼》的画面中,参观的群众有的沿林间小路拾级而上,有的已三五成群地聚在楼前,像是正踏着伟人的足迹回望那段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年秋收起义失败后,路怎么走,中国革命向何处去,成为摆在毛泽东面前的严峻考验,而正是八角楼里的一根灯芯,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途。

在中共党史专家马沈的讲述中,历史的细节浮出水面——

在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年4月,朱德、陈毅所率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到达井冈山地区的宁冈砻市,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并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初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但是,当时的红军仍然处于强大的敌人包围之中。面对敌人频繁的军事“进剿”“会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不少人感到革命前途渺茫,甚至发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为了拨开笼罩在根据地悲观失望的迷雾,并从理论上阐明中国革命发展的道路,毛泽东在井冈山茅坪村借住的八角楼的油灯下,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在这两篇著作中,毛泽东提出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革命红色政权的思想。年1月,毛泽东在闽西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文中阐明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指明了方向。

一幅山水画《井冈山八角楼》正是以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描绘了井冈山上的峥嵘岁月。力透纸背的笔墨深处,精神的光亮烛照人心。

数次创作、几易其稿,笔墨激荡红色基因

一张张经典的美术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打开了波澜壮阔的百年光辉历程。笔墨中激荡的红色基因、凝炼的温度和情感,让人文与历史叠加产生更多的感动。

这并不是江苏画家宋文治第一次以“井冈山八角楼”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早在年到庐山和井冈山写生时,他就创作了《茅坪八角楼》和《井冈山茅坪八角楼》两幅尺幅不大的作品。

宋文治之子宋玉麟先生,曾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他向记者回忆起当时那次写生的创作经历——

“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北京画家张安治、白雪石,南京画家陈大羽和我父亲4人到江西井冈山、瑞金等革命老根据地写生。他们4人在南京会合后,先坐船到了庐山,从庐山下来之后,到了瑞金和井冈山。在那次写生过程中,他们在井冈山宾馆遇见了傅抱石先生,当时他们和傅先生还留有一张合影。在写生过程中,他们访问了许多当年参加革命斗争的老同志,走访了许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地方。”

年,全国举行连环画、国画展览,接到任务的宋文治思量再三,决定再次以“井冈山八角楼”这一题材进行创作。几易其稿,用半年的时间完成创作。

画作中,画家运用湿笔浓墨重彩画前侧山峰,后侧高峰以淡墨干笔勾皴,呈现出山石的灰色;而沐浴在阳光中的远山以淡墨勾出轮廓,又加淡彩渲染;更远处的群山则用没骨画法,淡彩掺入更多水色,涂抹而成。最高的双峰,居于画面左侧,向右微倾俯瞰群山。与之相当的右侧位置,画家以题款对应,画面平衡和谐,突出了画面所表达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主题。

在美术评论家于洋看来,《井冈山八角楼》用传统笔墨抒写现代精神,更显意境高远,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诗意精神。

宋玉麟表示,父亲先后创作的画主题相同,气象却并不一样。“如果说年的画作还是写生稿,那么年画作上的崇山峻岭、阳光照耀的气势,就是父亲怀着对革命圣地的憧憬和歌颂的心情,通过笔墨与技术的处理,把对象充分地升华提高、给予艺术性的表达。”

宋玉麟回忆,父亲一直说自己是个穷苦孩子出身。解放前,父亲的家庭生活非常困难,从小靠亲友接济,念了几个月苏州美专,此后靠自己打拼,当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等,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进入江苏省国画院。“因为在旧社会吃过苦,有着亲身经历对比,父亲发自内心地感念共产党好、新社会好。表现新生活、表现党的历史,父亲始终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在画。”

“笔墨当随时代”,新金陵画派集体“涨粉”

通过美术经典,展现中国共产党从红船启航到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征程,讲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动人故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播出之后反响热烈,在全社会掀起一股“红色经典热”。而除了收藏在中国美术馆的《井冈山八角楼》之外,这档节目还选入了江苏画家多幅作品,同样成为人们“赏经典,知党史”的鲜活载体,吸引了不少新粉丝。

节目中,除了举国闻名的《江山如此多娇》外,傅抱石还在《强渡大渡河》中用他特有的“抱石皴”笔法,描绘大渡河湍急的水流,在观众心中埋下了红军战士稳步向前进的必胜信念。

画家钱松喦通过风景来展示历史画卷。在他根据中国共产党在红岩嘴的革命事迹创作的国画作品《红岩》中,大面积的红色岩石由纵横相间、长短不一的线条构成,岩石中间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条蜿蜒小路,象征着革命道路虽然曲折但终究会赢得胜利。

画家亚明则根据孟良崮战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创作了国画《孟良崮战役》,以苍茫写意的笔调描绘出巍峨连绵的群山,以湿笔泼墨勾染出战场上还未完全散去的硝烟。它们与正在向下移动的押解队伍一同构成了雄浑的英雄壮歌,再现了孟良崮战役的经典瞬间。

南京长江大桥为什么被称为“争气桥”?画家魏紫熙以南京长江大桥为主题创作的《天堑通途》,以俯视的角度,由近至远,在水天连接处烘托出了远景南京长江大桥的雄姿,用艺术的方式展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上世纪60年代,以江苏省国画院首任院长傅抱石为旗手,以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人为主将的“江苏国画工作团”,开创了二万三千里写生的壮举,新中国美术史上最著名的画派之一——新金陵画派由此诞生。新金陵画派秉持“笔墨当随时代”宗旨,深入生活、写生创作,他们的风格既保留传统笔墨的意味,同时也有很多创新创造。

“从傅抱石先生开始一直到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多位先生,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陆续在《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中呈现,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体现了新金陵画派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周京新在接受采访时说。

新金陵画派核心成员的此次“集体亮相”,也是给江苏美术工作者最好的激励和鼓舞。在新时代,如何传承传统笔墨精神,勾勒大美中国的万千气象,也成为当代美术工作者的时代重任。

“作为当代江苏画家,最重要的是要去思索怎样在当代传承弘扬新金陵画派精神。”周京新表示,今年正值建党周年,江苏美术家围绕百年党史主题,满怀深情投入创作。在“百年江苏——大型美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征程——江苏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美术书法精品展”等活动中,江苏文艺工作者都体现出强烈的精神信念,致力于传承新金陵画派的可贵精神。通过建党百年主题创作,江苏美术队伍对主题美术创作的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提高。尤其让人欣喜的是,青年一辈美术家们体现出的出色潜力,让人们感受到了江苏美术人才的青蓝相继、艺术精神的薪火相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顾星欣陈洁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苏画家走进央视爆款节目美术经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