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后勤部部长张令彬同志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他的一生都在为后勤事业默默付出,是抗战胜利背后“劳苦功高”的人物。
今天,是张令彬将军逝世33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来表达对张令彬同志的追思与怀念之情。
张令彬,原名张柏茂,年6月生于湖南平江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父,与弟弟张平凯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年,张令彬加入了农民运动。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先后参加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张令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保障革命战争胜利、加强和平时期军队后勤建设上作出了卓越贡献。年,张令彬被授予中将军衔。
毛主席亲自点将,张令彬不负所望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为提高部队军事素质和战斗力,工农革命军在宁冈县砻市的龙江书院创办了以培训下级军官为主的第一个教导队,学员大都是刚加入部队的学生、工人和农民,是班排级骨干。刚开始不过百人,后来陆续增加到多人。教导队长是黄埔军校出身的吕赤,张令彬被毛泽东亲自“点将”,担任教导队的区队长。为了胜任区队长工作,张令彬就先当学生后当先生,向队长吕赤和有军事训练经验者学习请教。通过艰苦努力,不久,教导队的训练就扎实地开展了起来。
随着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围剿”的密集推进,红军伤员越来越多,考虑到张令彬责任心强且心思缜密,组织任命他为卫生队长。由于红军当时医生和医疗物资都短缺,为挽救负伤指战员的生命,张令彬一到任就以战斗的姿态投入工作,千方百计克服各种困难。他不懂医,就认真地向卫生队其他人和当地中医师请教;卫生队缺少医疗器械,他就带领大家用竹子削成探针、镊子等代用;药品奇缺,就上山采掘草药自己配制,或是通过各种关系到山外购买。年5月,张医院院长兼政治委员。
医院,张令彬奔走于前线和后方,由于收治的伤病员很多,医生护理人员紧缺,救治和护理工作极为繁重。张令彬就发动当地群众,做一些简单的护理工作,并且一起筹集粮食,解决伤病员和工作人员的吃饭问题。年10月,红9军团成立后,张令彬担任卫生部长,随即投入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卫生保障工作,为抢救伤员忘我地进行工作。他的勤恳踏实受人赞赏,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
没有他,红军不知会饿死多少战士
年张令彬任九军团后勤部部长,主要负责的都是后勤保障工作。红军长征开始后,张令彬率军后方部随同一方面军先行前往毛儿盖筹粮,在历经艰险过后,成功筹备大量军粮并一一为前来领取粮食的部队官兵发放。但是红四方面军在人数统计时出现了失误,导致红四方面军的第30军来领粮的时候粮食已经分完了,张令彬此时已经没有时间再去筹粮了。紧急关头,他力排众难,先将30军官兵安置下后将自己部队的粮食拿了出来,分给大家,随后张令彬同大家又商量出下一步筹粮方案,成功解决了红四方面军的粮食问题。
红军筹粮账本筹粮期间,张令彬曾在一个山洞中探寻到土司私藏的金稞麦、腊肉、牛油、布匹等物资。在找不到主人的情况下,张令彬并没有直接将物资运走,而是在山洞内留下足够的银元后才命令将士搬运,另外他还留下了一份书信,表达了红军的感谢。这一做法在当地为共产党部队留下了好名声,也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土司遗址据统计,在两天时间内,张令彬率领的部队先后筹集了10万余斤粮食。如果没有这批军需的及时筹集,红军长征途中还不知会多饿死多少人。
亲自下厨,请主席喝啤酒
抗战时期,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对陕甘宁边区加紧军事和经济封锁,加上日伪顽军夹击和严重的自然灾害,陕甘宁边区后勤和财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一背景下,毛主席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边区掀起了大生产运动的高潮。时任军委后勤部经济建设部长的张令彬积极响应,制定了“统一管理,分散经营;生产内容以农业为主,兼办工业、手工业、运输业以及畜牧业和商业”的原则,大力发展生产,想方设法冲破国民党的层层封锁,利用合法手段和各种渠道发展交通运输业、商业和对外贸易,增强了边区的经济活力,增加了财政收入。同时,他还组织对老旧工业进行技术改造,使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尤以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为加强贸易,张令彬在经济建设部下设运输合作社,专门从事把食盐从生产地运到延安、鄜县,与从国民党统治区来的商人交换棉花、布匹工作,以解决部队被服的原料问题,并获得了经济效益。
春节前,毛主席来视察经济建设部的工作,张令彬亲自下厨,做了一桌子菜,还拿了两罐啤酒请毛主席喝。在延安,啤酒可是个稀罕东西,毛主席眯着眼喝了几口,说:“令彬,这东西味道真不错哟!来,我敬你一杯,你劳苦功高啊!”等毛主席走后,张令彬叫来了司务长,说:“这顿饭花超的钱和啤酒钱,都从我这个月的津贴里扣。”当然,毛主席也知道这顿饭花费不少,就对陪同来视察的谭政说:“这顿饭估计要超标了,从我的津贴里给令彬支点,否则,他肯定又自己掏腰包了。”
一心为革命,赢得佳人心
年的一天,在一个非常小的房子里,正在举行着一场特殊的婚礼。屋子里非常简陋,只有一张破旧的桌子,还有几个小的凳子,炕上铺着两床薄薄的被子。这场婚礼的主角就是张令彬和李玉兰。
那个时候,张令彬已经34岁,但是李玉兰才16岁。李玉兰年纪虽然小,但是她13岁就已经参了军,医院里当小护士。长征的时候,李玉兰遇到过张令彬,两个人交往了一阵子,但是没过多久,张令彬就被调走了,李玉兰则是在妇女班里工作。后来,经过他们的班长牵桥搭线,两人最终喜结良缘。有个人和李玉兰开玩笑说:“你这么小,为什么要和比你大那么多的老头子结婚呀?”李玉兰看都不看那个人一眼,说道:“关你什么事啊?再说我们两的事情是组织批准同意的,他年龄大怎么了,那是因为他一心只顾着革命。”
张令彬中将与夫人李玉兰着手设计军装:节俭耐用气派
新中国成立后,张令彬将军又长期担任总后勤部副部长等职,为部队将士的后勤保障工作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值得一提的是,授衔仪式时全军的着装,都是张令彬领导设计的。为了让军装体现我军特色,张令彬多次到各军种、军区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最后确定了设计的三个原则:节俭、耐用、气派。为此,张令彬先后数次更改设计图样和实物标样,直到年4月,才最终确定了下来,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55式军服。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到展览厅进行了审查,9月,国务院第18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军衔服装的报告。9月27日,国务院隆重举行将官授衔仪式。
休养期间,仍心系百姓
20世纪60年代,随着总后领导成员的不断增加,张令彬将军分管的业务范围慢慢缩小了。但他并没有乐得清闲,而是把精力用在了学习、研究和深入群众之中。同时,他认真研读毛泽东军事著作,以此为指导,撰写了大量战争年代后勤工作经验总结的文章,成为研究那一时期后勤工作的重要文献。
年,张令彬将军感到身体和精力大不如前,认为继续奋战在第一线做领导工作,对党的事业不利,于是他向党中央写报告要求退下来。考虑到健康原因,毛主席亲自批准他“挂职休养”。
尽管退出一线,张令彬仍然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