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东南部偏远的山丘地带,坐落着一个地域宽阔、人口众多的大县——号称“赣南粮仓”的宁都县。这里自古“士尚诗文”,历代人才辈出,文论昌盛,享有“文乡诗国”的美誉。上世纪末,宁都县基础教育在赣州市名列前茅,享誉全省,为全国高校输送了大量人才。然而好景不长,从十多年前开始,宁都教育开始滑坡,教师队伍青*不接,优秀学子跃跃欲走……
人勤春来早,实干正当时。在宁都县委、县*府“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这一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从至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宁都县教育局紧紧围绕“严管理,优质量,保安全”的教育工作思路,各项工作如春风化雨、润物无痕,一点一滴融入宁都教育改革发展的涓涓细流中,呈现出一片实干兴教、春意盎然的新气象。其中,风生水起的“教研训一体化”系列活动似催人战鼓,如冲锋号角,激起全县教职工提质赶超的强劲动力。
缘起:敢问路在何方
江西省宁都县,曾经的基层教育大县,如今何以风光不再?是什么原因致使宁都县的教育质量一落千丈,抬不起头来呢?要实现宁都教育的复兴,又该从何处着手?诸多问题引起了宁都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据了解,从年到年这十年中,全县的新老师较少,教育质量逐步下降。而从年至今,县内大面积招聘年轻教师,连特岗教师在内,几乎占去全县教师的一半。新教师基本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大专生,教学经验和能力都相对不足,亟需通过学习和研究来提高自身素质。
但是,宁都教研氛围总体不浓,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年轻教师想学却苦无示范引领,个别优秀教师一旦先进到手、职称入囊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少数教师外出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虽能开阔视野、更新理念,但到宁都往往不接地气,成为水中花、镜中月……该如何聚力攻关,借船出海,突破制约宁都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呢?这个问题,引起了新任教育局局长温英俊的思考。
年底,温局长新上任不久,参加了一次国培计划讲座,见众多教师为应付而来,高端的教育思想到此苍白无力,深切感到外来名师与本土教育教学的隔阂,苦苦思索对本土教师开展切实有效的继续教育方式。为此,宁都教育局作了大量的走访调研,最终达成共识:靠外来指导扶不起全县教师,本县教师需要的不是高端的教育理念,而是切实有用、接地气的教学方法。利用本土师资力量,靠本土名师带动和帮助,将教学、教研、师训融为一体,不失为促进广大教师成长的一条正道。
设想:一科一校一团队
要切实提高宁都县教育教学质量,必须盘活本土教育资源,激发老师专业成长的内因。如何搭建平台,利用本土师资带动全县教师成长呢?这是一个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面对宁都县教育实情,教育局领导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理清了“教研训一体化”工作思路,决定以“一科一校一团队”的方式,形成宁都县教学、教研、师训工作构架。
一科,即以中小学各主要学科为单位,从小学语文和数学做起,逐渐发展初中语文、数学、物理和英语各科;一校,即为每一学科选定一所学校为基地,组织优秀教师参与,如宁都一小为小学语文培训基地,宁都三中为初中语文培训基地;一团队,即从全县各校选拔十来位各级知名骨干教师成立专家团队,定期举行教研、培训活动。此外,专家团队可从全县范围内选定一至两名学员参与相关活动,学员须是30周岁以下、具有潜力和激情的年轻教师。
专家团队最初只涉及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两科,基地分别设在宁都一小和实验小学,具体实施路径尚在摸索中,但总体方略定了以下五条:
团队研究:学科带头人在实践基础上,每月梳理出一个小问题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