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冈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李联著魏禧文学思想考论出版
TUhjnbcbe - 2020/12/25 16:11:00

书名:魏禧文学思想考论

作者:李联著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年11月

定价:68元

策划出品:云上雅集

(馆配、网店及新华书店全网发行)

前 言

李联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读到赵园先生的《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我当时也在研究明清之际的士大夫生活,赵先生的书如一粒火种,一下子点燃了我对“易堂九子”的研究热情,尤其是对魏禧的敬仰和感动。那一段时间凡是关于“魏禧”和“易堂九子”的文字,我几乎都搜罗囊中,占据第一手资料很重要。


  我发现,作为“清初三大家”之一、“易堂九子”之首的魏禧,在清朝名重一时,然近年对其研究似与其时不称,对魏禧的文艺思想研究还缺乏综合性、系统性。我希望能够追本溯源地对魏禧的文艺思想进行分析。


  本书一共分为四章,从文本的详切解读入手,秉着“知人论世”的治学传统,力求展示魏禧真实的思想面貌,第一章主要对其生平及文学活动进行考索。对其生平进行认真的考索,其家风和少年经历,比如父亲的爱国、不屈、明辨等对其思想是有深刻影响的。在动乱之际的隐居翠微峰也是魏禧一生的重大决策,它既包含着乱世之际魏禧的生存智慧,又有其独特的人文附着。此章还对诸子所建之“易堂”进行了解读,通过阐述“易”所包含的精神内涵,我们不难理解明清易代之际遗民为何对《易》如此推崇,同时也明白,遗民读《易》,读的是世之治乱兴衰中的忧患,读的是当代历史中的德业日新,读的是本人命运中的刚健不息。所以对于如何取名为“易堂”也就不难理解了。当时“四大公子”之一的方以智对易堂的赞颂,认为“易堂真气,天下罕二”,也扩大了易堂的影响,本文也对“真气”做了阐释,并在第二章第五节的“美学思想”中进一步对“真”做深入解读。


  为了对魏禧的文本及流传情况有全面的了解,此章对魏禧的文本录存及流传进行梳理,并对相关评论进行综述,对造成近代对魏禧研究有所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


  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对魏禧的文学思想进行述评。第一、二节论述魏禧的文学创作理论。魏禧提出著名的“积理练识”理论,承认生活是创作的基础,通过读书、实践,不断积累素材,进行提炼,才能达到一种质的飞跃。尤其说到读书方法,认为不能因循守旧,写文章更不能因循,他提出了“善变为法”,主张既要遵法,又要出法。魏禧承认学无止境,所以学习还要虚心善疑,这样才会不断进步。魏禧的这些言论,借历史来论今,联系现实探索“经世致用”的道路,用“有用于世”的文章为现实服务,表现了他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尚实尚真的精神。


  第三节论述魏禧的文学思想核心,也就是“经世致用”思想。他主张讲究实学,痛斥八股学风,这是明清易代之际遗民反思后深刻认知的要求,洋溢着时代的精神。虽然魏禧所说的文章的“理”“道”,没有离开儒家的礼教观念、道德规范,但究其重点,立论的主旨却还在“世道民生”方面。这些观念与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王安石的“务为有补于世”,到清初顾炎武也提出的“经世致用”等进步主张,是一脉相承的。


  第四节论述其深刻的思想根源。在民族危亡、复国无望的*治背景下,魏禧通过对明亡的总结和对时代的认识,认识到国家非一人一姓之公器,认识到现在的矛盾不是兴明灭清问题,而是如何解民族于倒悬,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此种开明的民族意识和爱民思想,是其致用思想的深刻根源,是对家国时势的识鉴,具有“痛定思痛”的内涵。


  在此基础上,魏禧还对“真”“法”“本”“气”等范畴做了阐释,具有初步的辩证思想,对推动清初散文创作、摆脱模拟化倾向、真实反映时代风貌、联系现实社会起着一定的作用。第五节对魏禧文学思想中的美学范畴做了简要论述。

第三章对魏禧文学思想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做简要分析。魏禧的文学思想不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作为江西宁都的学者,也尤其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通过对其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考察,挖掘魏禧与同时代学人不同的个性特征。这不仅是对魏禧研究的拾遗补阙,也是认识其品格、志趣、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四章对魏禧的字号及卒年进行了考证,这对全面了解一个作家是必要的,还考证了魏禧的交游经历,这也是其文学创作及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应给予重视。


  希望拙作能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关于魏禧及易堂九子的研究永远不会被湮没。本书完成,最要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涂光社,恩师貌虽苛厉,心犹五尺之童,有童话数本,讷于言而敏于行,无欲则刚,有千载之清风。三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忝列门墙,役于人事,志壹而力不足,再加生性笨拙,学术毫无根底。然师授业解惑,不厌其烦。吾乏自信,师尝说,他固钝拙,然勤能补拙。激励我笨鸟先飞。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寸草之心难报春晖!


  还要感谢准备书稿过程中,给予我鼓励和帮助的宁都县教育局原局长、当代作家谢帆云老师,赣州市实验中学原校长、邱邦士的族孙邱国坤老师,他们对“易堂九子”的情怀让我感动,每次的殷切问候对我都是一种激励。


  感谢我的亲人和朋友,为我遮风避雨,分忧解难,负重前行,无怨无悔。他们是我永远的动力和明灯!


  本文参考文献中的未谋面的师友们,在这里也要由衷地感谢,如果我还能得窥学术之堂奥的话,那是因了你们的坚实的铺垫。


  感谢所有向我微笑的人,是你们给了我勇气和力量。

附:《魏禧文学思想考论》目录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生平与文学活动考索

一、家世家风及少年经历

二、隐居翠微

翠微峰是理想的避地

翠微峰有独特的人文附着

历史见证着魏禧的生存智慧

三、关于易堂

易代之际的“易堂”

易堂真气,天下无两

四、弃举业,为古文

五、文本录存与相关评论

对魏禧著述文本录存与流传的梳理

有关评论综述

第二章 魏禧文学思想述评

一、魏禧文艺创作理论之“积理练识”

“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正性情,治行谊”

“自写性情,发抒怀抱”(《赖古堂集叙》)

“勤学虚心,事事有得”

二、魏禧文艺创作理论之“化工与画工”

风格多样的文章

多删改与善剪裁

三、“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文学思想核心论

“道”与“理”

反对八股之弊

须有用于世

四、“器识”乃“本中之本”——文学思想基础论

开明的民族意识

爱民思想

赞颂节义

反对虚伪

五、“兴会所致”“浩然自快其志”——魏禧美学思想探微

魏禧之“真”

魏禧之“本”

魏禧之“精”

魏禧之“新”

魏禧之“气”

辩证思想

第三章 文学思想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

一、时代精神

论史鉴今

充满时代气息的两大主题

教育思想的时代精神

二、江山之助

自然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

第四章 相关考辨

一、魏禧字号及卒年考

关于卒年

关于名字

关于号

二、魏禧交游考

第一次出游

第二次出游

第三次出游

第四次出游

结束语

附录:魏禧文本的版本辑录

参考文献

附:引 言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魏禧作为“清初三大家”之一、“易堂九子”的领袖,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学史、散文史、批评史和文论选对其都有介绍,尤其对他文论方面的成就给予肯定。比如,近代学者邓之诚在《清诗纪事初编》中说魏禧“成就独大”“传节义事,尤善持议论,多人所未发”“坚卓不移,气象万千”“诗乃似杜”。①邬国平在《中国文学史新编》中肯定“清初三大家”(魏禧、侯方域、汪琬)文论主要围绕理识、才气、法度展开而各抒己见,均有建树,在明清之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对魏禧的评价是三人中比较高的,说“积理而练识”是“当时文学主潮中的一个铿锵有力的音符”,以为其“积理”“练识”是一种“至醇至清之境”,肯定了魏禧对文章作法之变的认识和求变求新的文章“家数”。①王镇远在《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中,认为“宁都三魏”中魏禧“文名最高,所作凌厉雄杰,尤长论策”“魏禧是清初关心世务,提倡实学的思想家”,并总结道:“魏禧在清初古文三大家中其理论较多反传统色彩,他从切合实用的立场出发,要求文章具有现实感与独创性。”②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清代文学评论史》中对魏禧的文论评价极高,认为魏禧将八家古文之绝妙——“文贵简洁”发展成“删题”“可谓已达极致”。③朱东润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中认为魏禧论文“殊见识力”,尤多“见解独到处”,并说:“朝宗(侯方域)之文,文士之文也,其所得在此,其所言亦止于此。魏禧等诸人(易堂九子),则有所谓志士之文,其持论往往突过朝宗。”④最近几年,社会科学院的赵园先生将视角转向明清士人,对“易堂九子”多有研究,有著作《易堂寻踪》《明清士大夫研究》等。与其相反的议论也出现在文学史中。比如,章培恒在其文学史中对魏禧就是贬多于褒。他认为,“魏氏无甚奇才,好发议论,文章没什么趣味”“传记中的人物大抵有事迹而无个性”。认为魏禧招致四库馆臣不满的原因是“集中有不少文章好谈奇异之事,议论驳杂”,仍有“明人使才好奇的余习”。⑤陈平原在《中国散文小说史》中也说到魏禧明人习气的问题,认为其“才情多而学识少,文章畅达有余而深厚不足”“魏氏的《大铁椎传》等均文字简洁,叙事生动,明显借用小说笔法。此等文字,虽为人所激赏,却非古文正宗,也不为时人所接受。此三家之模仿唐宋,讲求事理,大致体现了清初文章之由纵横而渐归醇厚,由浮华而渐入雅驯的发展趋向。其模仿唐宋,接续唐顺之、归有光之迹,本与桐城主张相近,可因其轨辙未正,文章不纯,不为桐城所推崇。至于‘积理’‘练识’,魏禧等只是表达了一种愿望,比起同时代或后世诸多学者之文来,侯、魏、汪之‘事理’实在贫乏得可怜,说到底,此三家仍是‘文人之文’”。①到目前为止,对魏禧还缺乏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就手头能查阅到的资料来看,近20年来,研究魏禧的论文有38篇(重要篇目附在参考文献中),论著者主要集中在江西一带。这38篇论文中,从哲学角度、历史角度、*事角度及伦理角度进行论述的占11篇,对魏禧人物及版本的介绍占9篇,文论研究5篇,从文学角度对个别篇章进行研究的13篇。近年有关魏禧的硕博论文,能查阅到的只有4篇:苏州大学赵向南的硕士论文《清初十作家传记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廖华生的硕士论文《清初士人:道德追求与社会责任——以宁都魏氏一门为例》;江西师范大学支金平的硕士论文《魏禧论兵探析》;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张云龙的博士论文《清初散文三大家研究》。多半只对某一文体或者思想进行单独分析,割裂了文学思想的体系。还魏禧的历史本来面目,更深入地解读他的文学思想,尽量让一个文学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全新地站立在我们面前。二、研究方法、思路从景仰其人、追踪行迹的清代学人,到当代地方乡贤的研究者,固然熟知其特殊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但未能对其文学思想的形成做深入细致的探讨,而文学史论的学者所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联著魏禧文学思想考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