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冈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人物专访曾月生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TUhjnbcbe - 2020/12/25 16:12:00
北京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www.znlvye.com/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人物简介

曾月生校长,年参加工作,曾先后任教于东山坝乡大布小学、湛田乡长乐小学及李村小学,年任湛田乡新田小学校长,年任李村小学校长至今。他扎根乡村教育30年,春风化雨,育得桃李满园,获颁“湛田乡优秀教师”“宁都县优秀教师”“宁都县优秀中小学班主任”“扎根山区优秀教师”“感动湛小年度人物”等诸多荣誉,年获江西省教育厅授予乡村从教二十余年荣誉证书。

年,是他加入教育战线的第30个年头,意义非凡。

30年来,他在乡村教育这片沃土上勤于开拓,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化作希望的种子播洒在学生的心田,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滋润一批又一批幼苗,托起农村孩子们的希望。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他,默默坚守在教育战线上,条件再苦也不言放弃。

他就是乡村教育的“育苗人”——江西宁都湛田乡李村小学校长曾月生。

01

扎根乡村教育30年,

做平凡的“育苗人”

江西宁都湛田乡李村小学,坐落在大山怀抱中,是一座典型的乡村学校。曾月生校长就是从这走出去的学生。年,他任教李村小学,调至其他学校任教后,他年9月又被调任至李村小学担任校长,再次成为了李村小学的一员。几年间,他无不受师生尊敬和爱戴。如何做到的?相信不只是因为他勤劳、质朴、踏实、善良的品质,更因为他对每一个孩子无私的爱,对乡村教育的一片热忱。今日华人出版社社长汪建华女士与曾月生校长在交流摄影技巧曾月生校长年于宁都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宁都县东山坝乡大布小学任教,自此开启了乡村教师生涯。年,他调回至湛田乡长乐小学任教,年任新田小学校长,年担任李村小学校长至今。30年来,他扎根乡村,默默耕耘,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都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相较于城市教育,乡村教育具有其特殊性,无论是从学校规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设施,还是思想观念等,都相对薄弱或滞后。曾月生校长工作中事无巨细但其作用却不可忽视,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之一,农村小学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学、大学乃至整个国民的教育。为此,曾月生校长始终将“责任”二字铭记心中,并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三个基本原则:首先要爱这些孩子。“有言道‘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一种神圣’,教师这个职业恰恰就是需要我们把别人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爱。而且教育这件事,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要几十年如一日的耕耘,所以爱心是首要的。”博大的爱心源自对教育的热爱和责任的担当。曾月生校长在课堂上年底,一场意外的车祸差点让他不再醒过来,严重的脑外伤让他失忆,却没让他忘记自己的身份。一过完年,他拒绝病假休养,毅然回到单位,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用自己的不幸经历适时对学生进行生命、平安教育。其次要尽最大的耐心。“每个孩子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并且不是一两天就能教育好的。如果我们因为孩子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而放弃他,则一切都前功尽弃了;如果放任不管,则会为后续教育的老师增加难度,所以必须尽最大的耐心。”还有,要抱最大的希望,做最坏的准备。“从事教育的人,应当有一颗纯粹的心,绝对不能带着功利的思想,并且需要做好心理建设,因为付出的每一份心血不一定都会顺利结果,所以要抱最大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今日华人出版社支教队伍和学校共同举办全校师生及家长联欢会正是这些信念,支撑着他默默耕耘30年。他的无私奉献,也获得了社会的肯定:年获宁都县*府评为优秀教师,年获颁全县优秀中小学班主任,年被宁都县*府评为“扎根山区优秀教师”,年、年两度获评感动湛小年度人物,年被评为湛田乡优秀教师……对曾月生校长而言,荣誉更是动力,激励着他继续做好乡村教育的“育苗人”。尽管条件有限,但他会坚守这份初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凡事尽心尽力。

02

从教育的受益者到教育的传承人

曾月生校长表示,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对他的影响很大,不仅教会了他“爱”与“勤”,让他受益终身,更让他从一个教育的受益者,成长成了教育的传承者。曾月生校长出生于一个重组家庭。他的父亲原先育有一儿一女,母亲原先育有一女,重组家庭后又生下了三儿一女,因此他从小是在这样一个兄弟姐妹众多的、复杂的环境中长大的。据他介绍,他的母亲只读过几年夜校,初步识点文化。但在他眼中,母亲虽讲不出什麽大道理,却是有着大智慧和大胸怀的人。因为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如何妥善处理好众孩子的关系,分配教育和关爱,是件相当不容易的事。他知道,是母亲做出了相当大的牺牲,才使得他们来自不同家庭的几个孩子相处得如此融洽。这一点,他很感激母亲。学生课间广播体操那时,每家每月的口粮都是到生产队按家庭人口领取的。因为孩子们都在长身体阶段,饭量又大,大米常常不够,只能靠红薯等补充。但父母总是把有限的粮食让给孩子们,自己则吃红薯。是父母的善和爱,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给了他们最丰富的精神,一路走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被他传承到了教育中。他的父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生命运坎坷,但自始至终坚持“勤”字当头,对曾月生校长的影响也是最深的。其父亲没读过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却从不吝啬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家里条件不好,孩子又多,父亲却是坚持有多大的能耐就让我们读多少的书,所以我们兄妹几个都赶上了好时候,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星期一升旗仪式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家培养出了三位老师。他回忆说,在其求学过程中,父亲很少教育他们,或者刻意安排他们学习,反而是一有时间就让他们下地、砍柴、放牛……特别是酷热的暑期,干农活是无比辛苦的。“无需多言,劳动让我们认识到日子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麽容易。那脸朝*土背朝天的滋味刻骨铭心,也让我们对当下的生活更加珍惜,更觉幸福。”“我们家四代务农,到我们这一代能出这麽多位‘小知识分子’,我很知足。”曾月生校长很感恩父母让自己成为了教育的受益者,也感谢他们给了他人生最好的启蒙。

03

教育不分方式、时间和地点

什么样的老师才能称得上一位好老师?曾月生校长时常会思考这个问题。学生时代的一件往事让他思考很多。这件事与他的启蒙老师有关,他印象很深刻,那是一位胖胖的、非常有亲和力的女老师。“我当时之所以能引起这位老师的注意,是因为我奶奶。她和我奶奶年纪相仿,下学后她们经常见面,自然而然地就会聊到我在家、在校的表现。然后奶奶又会将老师反馈给她的情况告知我,幸运的是,奶奶反馈的信息多以鼓励为主。”在这样良性的内外关爱和促进下,他一心向学,表现突出。星期一升旗仪式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爱孩子、教孩子,是不分方式、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的。而回归到上面那个问题,他认为:“好的老师并不是说一定得拥有多丰富的知识,但一定要能适时引导孩子,帮助其成长。”因此,他对孩子的教育,常常是“润物细无声”的。比如,曾月生校长的课堂在学校,也在山野和农田。他种有几亩地,应时应季种有各种蔬菜瓜果,这是他的快乐,也是他的“课堂”。学校联谊会上一曲高歌《歌唱祖国》课余时间,他偶尔也会带孩子们到地里“上课”——摘小米椒、观察蚂蚁等等,既体验了“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乐趣,也感受到“脸朝*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艰辛,对“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有更深刻的颂悟,懂得珍惜粮食,感恩父母,也知道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走出大山,改变命运。他常常将“人多力量大”等朴素的道理寄托在最平常的小事中,引导孩子们去体会。他相信,无意间的一次对话,或者小小的一次“搭把手”,可能都将影响孩子的一生。除了这一亩三分地播种和收获的快乐,他还喜欢琴棋书画,尤其是书法,学校的欢迎标语、春节的对联等都出自他的笔下。美术课户外写生他说,写字的过程很快乐,但分享给亲朋好友更快乐!艺术能够陶冶情操,他也希望更好地在教学工作中发挥其作用,让更多孩子接受到艺术的熏陶。当然,在学校教育方面,他同样不曾放松。近年来,乡村教育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物专访曾月生只问耕耘不问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