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赣州市出台《赣州市建设区域性医疗养老中心实施方案》,将营造国内一流的医疗养老服务环境,打响赣南健康养老品牌,把赣州建设成为在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城市中有较大竞争力、吸引力、辐射力的区域性医疗养老中心。
网络图
实施方案提出
我市建设区域性医疗养老中心的目标是
↓↓↓
近期目标是,到年主要医疗养老服务能力指标超过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城市平均水平,基本建成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医疗养老服务体系,形成赣南健康养老品牌;
中期目标是,到年主要医疗养老服务能力指标水平超过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城市平均水平,赣南健康养老品牌认知度、美誉度、影响力显著提升;
远期目标是,到年主要医疗养老服务能力指标在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城市中遥遥领先,赣州成为全国医疗养老典范城市、全国知名健康之城和知名养生养老示范基地,赣南健康养老品牌成为响亮恒久的金字招牌和驰名国内的城市名片。
网络图
根据实施方案我市将→→→
?从壮大优化医疗资源、实施医学学科和临床专科建设工程、厚植医疗人才优势、优化诊疗服务环境、实施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紧急医学救援中心、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方面,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
?从大力发展养老综合体、推动医养深度融合、发展中医养生养老保健服务、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诊疗康复产业等方面,打造区域性养生养老示范中心;
?从推进健康养老与休闲旅游、开发延年养生旅游产品、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等方面,打造区域性康养旅游中心。
来源:赣南日报
附:
《赣州市建设区域性医疗养老中心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江西省人民*府关于支持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赣府发〔〕41号),加快推进区域性医疗养老中心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的十九大、省第十四次*代会、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市第五次*代会、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精神,坚决按照省委、省*府把赣州建设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总要求,在新时代坐标中面向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城市、面向未来,把省委、省*府对赣州区域性医疗养老中心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进一步具体化,扬优势、拉长板、补短板、树样板,着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赣州特点的区域性医疗中心、区域性养生养老示范中心、区域性康养旅游中心,营造国内一流的医疗养老服务环境,打响赣南健康养老品牌,把赣州建设成为在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城市有较大竞争力、吸引力、辐射力的区域性医疗养老中心。
二、发展目标
(一)近期目标。坚持扩资源、补短板,对标国内医疗养老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推进高质量发展,搭建区域性医疗养老中心基本框架。到年,主要医疗养老服务能力指标超过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城市平均水平,基本建成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医疗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医疗养老服务优质、均衡,医学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医疗养老的核心功能和服务能级明显增强,形成赣南健康养老品牌。
(二)中期目标。坚持增供给、提能力,持续优化提升医疗养老产业链、价值链,加快构筑新时代赣州医疗养老发展战略优势,基本建成有一定竞争力、吸引力、辐射力的区域性医疗养老中心。到年,主要医疗养老服务能力指标水平超过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城市平均水平,基本医疗养老服务更加优质、均衡,赣南健康养老品牌认知度、美誉度、影响力显著提升,彰显医疗养老高质量、高品质发展的标杆引领效应显著扩大,服务赣粤闽湘的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三)远期目标。坚持扬优势、上水平,在持续扩大医疗养老优质服务供给规模的基础上,医疗养老综合服务功能全面增强,资源配置能力全面提升,全面建成在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城市有较大竞争力、吸引力、辐射力的区域性医疗养老中心。到年,主要医疗养老服务能力指标在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城市中遥遥领先,赣南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充分释放,区域性医疗养老中心特征十分鲜明,赣州成为全国医疗养老典范城市、全国知名健康之城和知名养生养老示范基地,赣南健康养老品牌成为响亮恒久的金字招牌和驰名国内的城市名片。
三、重点任务
(一)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
1.壮大优化医疗资源。实施提升卫生计生服务能力三年行动计划,—年全市续建、新改(扩)建医疗卫生项目个,总投资.86亿元,从年开始滚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构建城市10分钟医疗服务圈、乡村15分钟医疗服务圈。推进中心城区五区医疗一体化发展,完成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医院新院、医院新院、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医院建设,医院、医院医院项目新(改、扩)建工程。医院医院,南康、兴国、于都、宁都、瑞金、信丰等6个县(市、区)医院医院,龙南县医院医院标准建设,全市拥有18医院,医院集群,成为全省和赣粤闽湘除省会城市外的医院最多的设区市。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市医院进医院百强方阵。引进北京、上海、广医院到赣州联合办院或独立办院,支持知名民营医疗集团到赣州举办上水平、医院。到年,全市病床位达到5.77万张、年达到6.8万张、年达到8万张以上。支持新增医疗资源向青峰药谷聚集,医院管理集团,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建设健康管理中心,引进社会力量举办涵盖医学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心、远程会诊中心、病理中心、心电中心、消*供应中心等六大医学中心组成的“城市医疗综合体”,实现医疗资源共享。
2.实施医学学科和临床专科建设工程。按照“扶优扶需、打造高峰、整体带动”的学科建设思路,将市外就诊较多、专科发展急需、发病率较高的临床专科纳入临床重点培育专科,分类建立市、县两级重点学科(专科),重点支持心血管内科、神经科、肿瘤科、妇(产)科、康复科、老年病科等学科及中医骨伤、针灸、肛肠等特色专科建设,每五年筛选确定20个市级医学领先学科,每五年争取10个省市共建学科及20个省县共建学科。以市医院、赣医院为重点,着力打造国家I级临床重点专科—老年病科、康复科,建立辐射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城市的老年病医学中心和医疗康复中心,示范医院全面设立老年病科。跨区域组建特色专科联盟。到年,赣州建设成为优势学科群较多、临床技术实力雄厚、在全省和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城市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综合医疗中心、区域性专科医疗中心。〔
3.厚植医疗人才优势。成立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智库。成立在京、在沪、在粤医学专家委员会。加强院士工作站建设,实现市属(驻市)医院均有院士工作站。—年,全市引进副高职称以上人才余名、博士研究生余名、硕士研究生余名,招聘本科及以下学历紧缺人才余名,培养聚集20名卫生领*人才、30名市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0名市级优秀青年医学人才,遴选名骨干医院进修学习。支持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加大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与中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医学高等院校及北大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
4.优化诊疗服务环境。优化审批流程,促进医疗专家资源涌动。对赣州籍在京、在粤、在沪专家回赣州执业实行集体备案管理,可在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自由执业。对我市副高及以上职称专家在全市执业实行集体备案管理,可按职称级别在相应的医疗机构自由执业,无须逐一办理备案手续。开展先诊疗、后付费试点工作,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大力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和集中预约检查检验,推进床旁结算、诊间结算等结算模式,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医院窗口服务流程,优化辅助诊断服务流程,让患者最多跑一次。推行检查检验结果电子化,实现检查检验结果电子化流转、互认和共享使用。积极开展日间手术。
5.实施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构建完善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高标医院,参与全国中医康复热敏灸联盟,推进赣州中医康复热敏灸联盟连锁经营、集团化发展,打造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城市知名的中医药品牌和服务机构。在医院设立赣州市传统医学治疗技术传承基地,设立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把医院建设成为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形成辐射全省和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城市的中医医、教、研中心。实施中医服务集约化发展计划,建设1所市级国医馆、17所县级国医堂、所基层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托管医院,并与青峰药业和青峰药谷合作开展中药材研发。
6.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构建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瞄准全国乃至世界公共卫生前沿和顶尖水平,提升传染病疫情综合防控能力,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建立覆盖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综合性医疗机构的网络实验室体系,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举办主体医疗卫生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推进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县(市、区)妇幼保健院全部创建成为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和“心防”工程建设,建立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医院的一体化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医院综合能力位医院前列。
7.建设紧急医学救援中心。牵头建立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城市卫生应急联席机制,市际之间卫生应急决策指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江西省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赣州分中心,组建赣州国家卫生应急队,建设危急心血管疾病综合救治体系和区域性紧急救援休克创伤救治中心。建立全市脑卒中规范化预防和救治体系,打造本市急性卒中60分钟救治网络。依托市医院和赣医院建设空中卫生应急救援基地,探索“空中—水上—地面”统一指挥调度和应急救援机制,空中卫生应急救援延伸、覆盖至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城市。依托市医院、赣医院和市第五医院建设职业中*与核辐射事故医疗救援基地,牵头构建与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城市职责明晰、协同联动的核化生医学救援体系。整合综合性医疗机构临床和科研资源,建立突发传染病疫情紧急救治平台和传染病综合手术平台,建设国家级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依托市医院、赣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建设多学科危重孕产妇会诊和救治中心。加强医疗急救能力建设,具备参与跨市医疗急救的综合能力。加强采供血服务能力建设,具备跨市支援临床用血的服务能力。
8.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市、县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市级人口健康数据中心。建设市级人口信息库、电子病历库和电子居民健康档案库等三大数据库。建设市、县、乡三级远程医学中心,医院医院、医院、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的远程医疗通道。建设赣州市预约挂号平台。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实现居民健康管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有效协同的“赣州智慧医疗”。推动以手机APP为核心的移动医疗建设。
(二)打造区域性养生养老示范中心
1.大力发展养老综合体。坚持从供需两端发力,依托各县(市、区)特色资源禀赋,推动养老与旅居相融合,引进国内知名养老投资集团投资建设康养小镇和养老综合体,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社会美誉度高、质量效益好的特色康养小镇和养老综合体,发展候鸟式养老产业。全市构建三大养老特色片区,即以章贡区、南康区、赣县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蓉江新区等中心城区为重点打造一批高端健康养老综合体,以上犹、大余、崇义、石城、寻乌、安远等特色旅游县为重点打造一批生态康养区,以瑞金、于都、兴国等为重点打造一批苏区老年公寓。引进建设一批亿元以上的养老综合体项目,加快上犹县众和康养基地、安远县三百山健康养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到年,每个县(市、区)建成1所以上床位数不少于张的综合型养老机构。
2.推动医养深度融合。以赣州是国家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单位为契机,推进医中设养、养中设医、医养相融合。鼓励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养老床位,按照*策办理相关准入,享受养老机构建设运营等扶助*策。支持具有一定资质的医疗机构,通过举办、联合、托管、承包等形式直接运行管理养老机构,或转型为能够同时开展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的护理院或养护院。支持养老机构采取内设医务室、护理站、卫生所(室)或引入周边医疗机构分支机构等形式,满足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将各类符合医疗定点条件的养老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抓好已明确的总投资.9亿元的84个医疗养老项目建设。科学规划布局医疗养老项目,全市预留12医院、6医院、5医院、7家护理院建设规划项目,引进外资医院和张以上养老床位的大型医养结合中心。医院转型、新建等多种医院、医院、医院等医养结合机构。到年,护理型床位达到养老机构床位总数30%以上。
3.发展中医养生养老保健服务。医院老年病科建设,医院举办养老院或医养一体的中医康复机构,医院举办养老院。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鼓励中医医疗机构面向老年人群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开展推拿、按摩、针灸、刮痧、艾灸、药膳保健、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培育一批中医养生保健联盟、集团或连锁机构,打造一批中医养生保健品牌。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在医院建设市级“治未病”中心,在市医院、赣医院医院“治未病”中心。积极拓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领域,促进中医养生与养老、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的融合,研发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产品,将赣州建成国家级中医养生保健基地,打造成为面向全省和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城市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区。
4.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抓住赣州被列为全国第二批中央财*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的机遇,引进国内知名的高品质连锁养老机构到赣州投资建设大规模、全功能、国际标准的医养社区,加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各县(市、区)新建一批标准化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到年,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面覆盖城市社区、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行*村,构建“城市10分钟、农村20分钟”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圈。推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发展,建设运营市级智慧养老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促进医疗服务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结合发展,支持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发展日间照料、全托、半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人照料服务,做好上门巡诊等健康延伸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老年人等人群,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5.发展诊疗康复产业。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和自然人等举办医疗资源相对薄弱且需求潜力较大的医院、医院、医院等特色医疗机构。支持特定群体康复、专业康复等新型诊疗康复服务的产业化发展,打造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质量好、社会赞誉度高的品牌服务机构。推进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重点打造中国(定南)智能助残科技城基地,促进康复辅助器具与养老、助残、医疗、健康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三)打造区域性康养旅游中心
1.推进健康养老与休闲旅游。加快建设一批高端健康养老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综合产业体,推进翡翠谷养老基地、崇义县阳明氧生谷等项目建设。依托我市丰富地热资源,将温泉资源与养生、保健、体验、游乐等有机结合,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品质卓越的温泉养生旅游项目,重点打造石城九寨、安远东江源温泉度假区、上犹天沐温泉度假村、会昌汉仙岩国际温泉度假区、龙南绿天泉温泉度假村、全南中滩度假村及休闲养生谷、全南南迳芳香温泉养生休闲产业园、寻乌东江源温泉养生小镇等温泉养生品牌。
2.开发延年养生旅游产品。依托赣州通天岩、崇义阳明山、宁都翠微峰、大余丫山、安远三百山、会昌汉仙岩、上犹阳明湖、龙南九连山、寻乌青龙岩、于都屏山、瑞金罗汉岩等自然生态资源,重点开发温泉养生、中医药养生、生理美容养生、游乐养生、膳食养生、森林浴养生、盐浴养生等特色养生旅游产品,支持建设一批疗养院、森林氧吧、避暑山庄等养生设施。挖掘和打造一批以“赣南长寿之地”为主题的健康休闲旅游地。
3.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依托我市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资源禀赋,打造一批具有赣州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重点打造医、养、调、游相结合的医疗保健游、养生康复游、休闲调理游、康体运动游等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鼓励各景区积极推广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药健康旅游体验项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赣州市建设区域性医疗养老中心推进小组(以下简称推进小组),由市*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府分管副秘书长任副组长,市卫生计生委、市民*局、市旅发委、市发改委、市财*局、市工信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城乡建设局、市房管局、市国资委、市人社局、市编办、市林业局、市残联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推进小组负责做好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重大*策措施的统筹谋划、工作联动和资源整合,负责本实施方案的推动、落实和督办。推进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计委,市卫计委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县(市、区)、各有关单位要制定与本《实施方案》相衔接的专项方案,明确工作推进路线图、时间表及相关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有力推进。
(二)加强*策扶持。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和省直相关部门在医疗卫生、养生养老、康养旅游等方面的重大建设项目、资金安排上优先考虑赣州市,争取提高赣州市计划下达比例权重,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出台事关赣州区域性医疗养老中心建设长远发展的*策措施。完善以*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机制,各级财*要逐步加大对区域性医疗养老中心建设的投入。注重短期*策与长期*策的衔接配合,加强医疗、养老、医保、财税、规划、土地、人才等*策的统筹协调,形成*策合力。坚持“非禁即入”,鼓励企业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资医疗养老产业,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医疗养老服务机构优先向社会资本开放。
(三)加强宣传推介。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等媒体作用,全面宣传赣州区域性医疗养老中心建设的改革创新实践,着力提升服务对象、消费者和市场主体的感受度和获得感,推动赣南健康养老成为优质服务、高端服务的代名词。加强品牌塑造,紧密结合招商引资、赛事节庆等活动,拓展赣州区域性医疗养老中心宣传推介范围。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和举办相关研讨会,全面扩大赣州区域性医疗养老中心知名度和影响力。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区域性医疗养老中心建设,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四)加强督查评价。健全多层次考核机制,建立全过程督促检查机制,建立工作推进责任清单、问题清单、措施清单制度,压实落细区域性医疗养老中心建设各项任务。建立《实施方案》实施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及时维护制度,委托专业机构适时开展评估评测,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相关实施策略,推进《实施方案》有效实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