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
今天,赣南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宁都县打好脱贫攻坚战纪实。宁都县在脱贫攻坚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又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个帮扶干部步履匆匆,一片片蔬菜基地郁郁葱葱,一排排养殖场房拔地而起,一条条水泥公路直通农家……芳菲四月,穿行于翠微大地,映入眼帘的是决胜脱贫攻坚的火热场景。
作为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重的大县,宁都瞄准精神脱贫、产业脱贫等攻坚重点和难点,精准施策,抓细抓实,在曾经贫瘠的红土地催绽出幸福之花。去年,该县退出贫困村7个,户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时的19.09%下降至7.7%。
“近几年各类扶贫*策并不少,帮扶干部再搭把手,脱贫并不是难事,但以前他就是懒,不肯干。”带源村*支部书记管昌保说。脱贫攻坚战推进到现在,狠抓精神脱贫至关重要。针对一些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存在“等着*府送小康”的思想,宁都县把精神脱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第一突破口。“扶贫先扶志,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才是脱贫致富的决定性因素。”县委书记王四华说,要做好贫困户的思想引导工作,首先得让他们的心热起来、手动起来。
扶人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宁都县通过帮扶干部引导、脱贫典型宣讲、农民剧团巡演等方式,营造起“脱贫光荣”的浓厚社会氛围,激活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在村民的唏嘘声中,管伙金猛然发现戏台上表演的“懒汉”,其实很像自己。他看着村里大多数人通过辛勤劳动盖上新房过上了好日子,终于醒悟再也不能“等、靠、要”了,于是主动找到帮扶干部廖智荣,表示了自己的脱贫决心。
去年,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管伙金一举养了20头牛羊,赚了3万多元,去掉了“懒汉”的习气,摘除了贫困户的帽子。干中学本领、干中增自信,越干越觉得自己有能力的管伙金,如今正信心满满地忙着扩大养殖规模。
谷雨前后,正是采茶好时节。走进宁都县钓峰乡源尾村,阳光下的茶园苍翠欲滴,茶香扑面而来。“一天有上百元的收入,采完春茶,还可以采摘夏秋茶,整个采茶期从3月一直持续到10月。”贫困户谢怡新手指翻动,一粒粒清香嫩绿的芽尖便落入篮中。
脱贫攻坚,产业是支撑。宁都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每个乡镇建立一个一定规模的产业示范基地,每个村设一个产业合作社,让每户贫困户有一个增收项目,重点打造脐橙、*鸡、蔬菜等特色种养业,构建“公司+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模式,把贫困户紧紧地绑在产业链条上,使其分享到产业发展的红利。
源尾村引导帮助村民把闲置的荒山统一流转,引进赣州金栀发展公司投资开发万亩*金茶基地,成立宁都县扶贫彩色茶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覆盖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引导村民认购茶园,实现了“一地多金”。“山地流转的租金,茶园务工的薪金,用扶贫资金认购茶园带来的股金分红,一年下来有4万多元。”谢怡新告诉记者,产业扶贫让他实现了稳定增收,去年已光荣脱贫。
不仅仅是农业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也成为产业扶贫生力*。对坊乡半迳村残疾青年廖竹生参加免费电商培训后,在宁都电商孵化园开了一家网店,月纯收入多元,实现脱贫。全国特色小镇小布荣获国家4A级景区称号,乡村旅游迅猛发展,带动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全产业参与,全过程收益。目前,宁都县产业扶贫已实现贫困户全覆盖,带动了万名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拔穷根、摘穷帽。
4月27日,记者来到青塘镇孙屋村文化活动中心时,一场大戏正在热闹上演。台上演出精彩,台下看者入迷,不时爆发出阵阵欢笑与掌声。“这里好戏连台,天天都很热闹。”村民孙谦柱感触很深,这几年村里变化挺大,村容村貌更美了,民风也更淳朴清新了。
“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县长刘定辉说,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让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乡村更加和谐文明安定,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引导村民成立舞蹈队、腰鼓队等多个,村村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让群众乐有队伍、乐有平台;村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挖掘评选出张翠花等众多身边好人,用身边榜样教育感化身边人……宁都县积极推进乡风文明行动,为群众的幸福生活加码。
“口袋有钱了,但也不能浪费,勤俭持家才能幸福长嘛!”青塘镇孙屋村*支部书记孙绍萍自豪地说,现在村民们喜事新办,丧事从简,不仅减轻了经济负担,还带出了好民风好村风,孙屋村还被评为全国首届“敬老文明号”。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今,乡风文明已经融入宁都百姓的生产生活,全县看书学习的多了,*博迷信的少了;和睦相处的多了,吵口打架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游手好闲的少了。
——以下为赞助商广告——
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特约记者廖海峰
编辑:戴文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