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坪
上坪自然村,是坐落在大沽乡南林村一个高山上的村小组。这个小村庄原来是畲族蓝姓村民聚居的地方,村里还残留着一截蓝姓祠堂的风火墙,见证着这个小村曾经的历史。
随着历史的长河绵延,经过多少年代的通婚和其他原因的发展,后来这里也有了其他姓氏的村民入住。因为山高路遥,村子直到去年才修通水泥路,总算是打通了与山外的通道。原来40多户人家的村庄,现在大概还有20多个老人和留守的儿童在这里居住,我们两次到这个山村,也看见只有一户因为需要照护老人的中年人还坚持在村里生活着。
由于村里的年轻人大多数都往乡镇和县城发展了,村里至今全部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土坯房,算是现代社会残存着的原始村落。
杨依村
以前看见有人发的老家杨依古村今年外围环境改造后的图片,今天到实地转了一下,有点喜忧参半的感觉。
喜的是,去年上级拨给的万元古村环境建设资金,现在已经初步看得出成效了;古村广场已经搞好,游客中心、亭台楼阁和旅游步道即将完工;
忧的是外部环境搞得差不多了,可以村前几个标志性的古祠堂也差不多都要倒塌了:村里祠堂规模最大的锐冶翁祠门面和内部已经坍塌,建明翁祠的瓦梁、桁条和屋面已经坍塌了大部分、大夫第的屋面已经全部没了。
田埠东龙古村
田埠乡东龙村位于宁都县东南部,年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入选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乡村,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距县城四十余公里,是一座人文和谐,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年),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村中有远近闻名的“东龙十景”,有五百余年的历史古塔湖心塔,有体现“以人为本”和“天人合一”的传统建筑理念的东里一望(“百间大屋”),以及近百口水塘、大小宗祠48座,村内满眼所及尽为古色古香的建筑,具有极高的客家文化研究价值。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法国远东学院院士劳克文,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师、研究员步睿飞,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博士何培斌等十多位国际知名学者专家先后多次到此考察研究。
东山坝老坝里
肖田朗际
朗际村位于宁都县肖田乡最北端,与宜*县东陂镇相邻,山林面积亩,森林覆盖率达93%。王陂嶂横卧朗际村北面形成一道屏障。朗际是千里赣江之正源所在地,也是珍稀物种华南虎活动区,还是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朗际村始建于唐朝末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其中以建于明代的肖氏淳仁公祠,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朝乾隆年间的“节孝坊”出名,而又以赣江源头王陂嶂最为著名
大沽旸霁
旸霁村位于宁都县大沽乡,南临“江西南大门”赣州市和红色故都瑞金市,西面是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北面是省会南昌,通过几条高速路三小时内均可到达这些城市。这里保留着农耕文明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面。不论是物质文化资源(如古村落形态、建筑、饮食),还是非物质文化资源(农耕文化、匠作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都值得挖掘。
肖田乡带源古村
带源古村在肖田乡*府东约三公里许,同样是一个千年古村,是一个以管姓为主的村落,过去曾经是个兴旺富庶的世外桃源。村中流传有“九井十三巷,一百零八间”的传说,意思是全村有9口井,间大宅,以及在大宅间从山脚通往全村的13条巷道,古时连通南丰与宜*的古驿道也从村前经过,交通便利,位置极佳。
凉亭四面墙体皆为石块砌筑,门匾书“仁寿亭”,可能指的是仁者寿吧,有文化。
据说,唐末年间,管氏先祖南下来到这里,开基创业,从此子孙繁衍,人丁兴旺,至今已有49代。据管氏宗亲会所掌握的族谱情况来看,南方管氏的迁徙脉络虽然在年代存疑,但其大致线路基本清晰:以石马公为始祖的管氏流派,谱称金陵派系,由南京迁龙泉,七世祖明仲公由龙泉迁赣州之东文潭,九世祖二宣教公由赣州迁宁都七都再迁六都,十二世祖大连公由六都定居带源,由此派脉支蕃。而且目前看来,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及四川诸多派系均为大连公之后,皆称“平昌堂”。由此可见,小小的带源,竟然是是华南管氏发祥之地。所以,大宗祠之说,绝非浪得虚名啊。
坊另外一面匾“三凤齐飞”。这个宗祠于年维修过,这边用水泥修补就显得不伦不类了
管氏大宗祠门面。刚开始还以为是全新修建的,后来看到枕石、基座、门框石质部分,才惊觉这是一幢古建筑。刷成水泥色的异形斗拱是烧砖、雕刻部分是门匾是砖雕、下方座石为石雕。简直都气不起来,只能无语了。这整个宗祠的牌坊式大门都是老东西啊,还有个懂美的没有?近几十年我们的文化教育都教了些啥?百姓愚,最终真正受害的只会是国家与民族...左右门匾上上写的“崇德”、“报功”,更像是古人对我们今天社会乱象的莫大讽刺。
三开间牌坊式大门加两面八字墙,那就是五开间了。宗祠右侧的牌坊叫“尚义坊”。
尚义坊,四柱三间,麻石砌筑,立于明正统六年(公元年),为的是表彰管敏春赈济有司的义举。尚义坊为宁都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管氏家族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同样形制非常简单,下方有座石,立柱两边有戗鼓石。
正中门匾书“旌表管敏春尚义枋”,上有“勅赐”二字,周围没有任何雕饰,是一个等级最低的牌坊。据《宁都直隶州志》记载:“管敏春,正统六年捐赈谷一千二百石,旌表尚义,建坊。”
感觉十分古朴。牌坊正面额匾分别是“旌表尚义”和“勅赐”。
路边还随意摆放着旧时榨糖的石具。
江背古村
江背古村,位于宁都县县城正北方,石上镇西北方向约10公里。
江背古村建村历史久远。早在公元年,从山西、河南一带为避战乱迁来的了七八户刘姓人,在这里居住了六七十年后,认为这里群山环绕,交通不便,也不利于种田生产,就迁往别处了;到了公元年左右,辽、金两国争战,又有从山东逃往宁都琳池定居的曾姓人,因始居琳池的曾姓人繁衍较快,后就分了30多户曾姓人迁到东山坝的小源村,其中有一名叫曾霸公的又从小源来到江背。在他看来,江背这里山好、水好、土地好,活像一个小盆地,风水不错,所以就从小源村带着其家人、兄弟等,先后有十八九户人家迁徙至此定居,并不断繁衍生息,至今曾姓族氏已在江背开基有四十多世祖,现拥有居民余户,人口多人。
这也是江背村保存最好的一片古建群,从左至右,依次是斋膳房、慈恩阁、东岳庙和砥柱亭。前面有广场。
慈恩阁正面
先走到后边,参观砥柱亭。
大家也看见了,这个砥柱亭其实是一座古桥的桥亭。按介绍,这座古石拱桥应该是先建,大约有三四百年历史;后来再加盖了桥亭,原名“进士亭”,现在才改的名字吧。
亭子两头是马头墙,门侧有石鼓。
一派田园风光
回望慈恩阁,可以见到上面两层皆建有明轩,可以欣赏村子周围景色。
慈恩阁左侧为东岳庙,供奉的是东岳大帝。东岳大帝又称泰山神,在中国民间传说中主宰着世间万物的生杀大权。
正中为慈恩阁。慈恩阁原名水口阁,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迄今已有四百余年,估计也是出于风水考量而建。介绍里说,命名为慈恩阁,是为了感谢曾氏家族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位杰出母亲。我倒是更倾向于另一种说法:曾氏家族一直以来崇尚教化,历来就有行善积德、扶贫济困的优良家风,村中富户常怀感恩之心,在此阁做善事、救济贫困村民,故有此名。
慈恩阁大门为一个牌坊式门楼。
威武的门神门厅顶部有八卦藻井,中有精美彩绘;往里是天井。
小布大土楼新村
“大土楼新村”位于小布镇圩镇南侧,原先村组小道泥泞不堪、房屋布局零乱、人居畜养混杂、环境恶劣、95%为上世纪建造的陈劣土坯房。按照“三送”(送*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的要求,结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危旧土坯房改造*策,年把该处列为和谐秀美乡村建设示范点,实行“统一拆除、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安置,相对统一施工”的运作模式进行建设,并邀请赣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到点规划设计。
据了解,整个“大土楼新村”用地5.12万平方米,建设新房栋,规划三条大道,以“红色元素”为引导,以青灰琉璃瓦坡屋顶、土*色墙面为主调,人行道、路灯、树草等全面完善,另建设有健身区、休闲区、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整个社区建设座落有序,已形成风格独特、朴素大方,蕴含赣南客家气息的宜居宜业新村,江南和谐秀美幸福乡村。
来源:综合网络
编辑:宁都新鲜事
订阅\\\\投稿
①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