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几个跟租金相关的信息,非常触动我。
年前,有篇创业者的反思文章很火,里面有一条提到说:星巴克在写字楼的门店是按开店时间来给房租的,就是三天只算作一天。品牌牛了就可以改变限制条件,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去年底,文和友爆火后,虎嗅一篇分析文和友的文章提到了他们对于商业地产的理解。大概是说,文和友靠自己的强品牌跟海信广场争取了足够多的一楼改造面积,而之前从没有国产品牌被允许这么做。同时他们向海信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成思路,海信给予文和友在租金上的高优惠力度,而文和友带来每天不少于1万人的客流,通过数筷子的方式来确认。
再有就是,最近跟一家地产基金聊到空间内容的话题,说阿那亚这样的“精神房产”在高端用户群里非常畅销,哪怕房子本身质量有瑕疵,但用户愿意为里面蕴含的文化买单。
最近一段时间走进购物中心,最直观的感受来自于一批新消费品牌的视角冲击,一批批以调色师、泡泡玛特、BA饰物局、万饰万物等新消费品牌占据了核心地位,成为商场新的“流量担当”。
而另一方面,地产基金正在四处在物色“内容运营商”,但这样的投资意向反馈到运营商方面,却没给什么好话头,一些有超强运营能力的内容商都想自己闷头干,对地产基金并没有什么兴致。
这一幕幕下来,不由得让我们重新思考空间与内容(IP)的关系。地段、地段、地段,曾经在房地产领域盛行的绝对信条,是否还管用?地段与品牌,到底谁在成就谁?空间与内容,到底谁强、谁弱、谁在为谁打工?
带着这个问题不断思考,正巧在一次饭局上听了——优客工场、共享际创始人毛大庆关于城市更新的演讲,干货非常多,对于内容的认知非常深刻。完全可以作为我们探讨空间与内容(IP)的话题基础。在毛大庆接近2个小时的整个演讲中,IP一词一共出现了35次,“习惯”一词出现了10次。作为优客工场上市后首次深度演讲,毛大庆对于空间内容的理解远比市值管理要有意思的多,以下是本次演讲的精选。以下为毛大庆演讲实录摘要(经编辑整理):从有限供给到无限供给用户习惯发生了本质变化我们做城市更新的目的是很多元的,但是无论怎么讲,大概这三点是跑不了的:满足人的幸福感,激活城市中心,提供全新的产业和功能载体。所以城市更新的范式从原来的大拆大改少留,现在已经过渡到主要是留,然后改,实在不行再拆,拆那些违章建筑。这就是“留、改、拆”。此外,从点状更新到片区整体更新,这个已经越来越形成规模了。我最近走访了一些城市,连南宁都在做文旅的城市中心、文物建筑保护的大片的城市更新。我问南宁的市长,我说你最缺什么呢?他说我最缺好的内容设计,不是建筑设计,是内容设计。做城市更新,我们不要把它想象成一个很物理的东西,确实因为我们很多人都是房地产行业出来的。我们想的先是房子,先是空间,实际上我们想的应该先是内容和服务。所以城市更新首先是一个轻的东西,然后我们去装载重的东西,这是我们思维逻辑上要首先发生变化。我们回忆一下原来的经济,原来的经济是有限供给下的社会,原来我们做一件事情,生产资料都是有限的,土地、房子、资本、劳动力,这些东西都是有限供应的。现在我们看到很多逻辑下的东西是无限供应,比如数据,渠道,软件。你开发一个抖音,你弄一个小红书,你弄个软件,这玩意就变成无限供给了。你不用再花钱了,不停往上装内容,不停往上跑,也就是说我们从有限供给社会已经开始变成无限供给社会。我们做城市更新的思维逻辑变成: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相对于来讲无限供给的逻辑或者模式。比方说,王府井百货大楼地下二层的和平菓局,我去了三回,那里面像我这年纪的人真不多,我女儿那个年龄的挺多的。他们不停的在里面找各种各样的场景,自己在里面组合再做设计,就像戏精一样。实际上它搭的是一个基础局,这帮人再往上再演其他的局。和平菓局的衍生性和演化性都很强,和平菓局也是在研究一个无限供给。这个无限当然画引号,但是你不需要不停的往里面去投钱,去投物资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