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冈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苏区精神浅谈毛泽东同志苏区调查研究中
TUhjnbcbe - 2021/3/31 22:17:00

在认真学习和思考苏区精神的基础上,作者对毛泽东同志早期在苏区所开展的一些重要调查文章及其背景作了一定的分析研究,从中深切体会到毛泽东思想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当年毛泽东同志不辞辛苦、周密谋划、深入实际、尊重事实、尊重群众、亲力亲为进行农村社会调查的生动场情,毛泽东同志把调查研究形象比喻为“十月怀胎”的过程,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本文主要通过《寻乌调查》实例,结合统计工作的实际感受,来谈一谈毛泽东同志苏区调查研究中的科学方法与群众路线观。

一、苏区调查研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作用


  毛泽东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影响与日月同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毛泽东同志十分注重调查研究密不可分。从《毛泽东选集》相关文献中,不难发现,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开展的大量调查研究,提出的调查方法和分析研究思想,都是对中国革命实践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探索的重要贡献,也是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的重要基础。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论十大关系》等文献。回忆总结这些实践和思想,对于在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发展时期,践行*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面推进统计改革,促进统计“三个提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最早认识调查研究重大意义的领导人,也是倡导和从事社会经济调查的开创者。他认为,不作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凭想当然办事,犹如“闭着眼睛捉麻雀”,盲人骑瞎马,必然会碰壁失利,甚至贻误整个事业。中国共产*要把马列主义这一普遍真理应用于对旧中国的革命实践,只有作认真的调查研究,才能了解中国国情,由此制定出正确的方针*策。所以,毛泽东同志从献身于中国革命之日起,就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开始了他的调查研究活动,写出了不少著名著作,提出了不少科学论断,解决了许多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为解决土地革命中一系列重大问题,做了大量的农村调查,尤其对以赣南和闽西为中心的中央苏区进行了集中调查,撰写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东塘等处调查》、《水口村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一系列的调查报告。这一时期的苏区农村调查研究,形成了毛泽东同志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理论、思想、方法和体系,为*科学制定革命方针*策提供了可靠依据,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历史进程,初步形成了早期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涵,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为全*作风建设树立了光辉榜样。同时也成为中国统计的伟大奠基人和开创者。


  为深入研究土地革命时期的的社会现状、阶级构成以及各阶级对革命的态度问题,毛泽东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之后,于年12月发表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该文通过对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态度的分析,指出了中国革命中的最主要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团结对象、特别是同盟*问题,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为考察农民运动对中国革命的深刻影响和对农民斗争的领导权问题,回应*内外对于当时革命斗争的种种责难,年,毛泽东在湖南进行了32天的实地考察。在32天里,毛泽东步行多公里,实地考察了湘乡、湘潭、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情况。在乡下和县城,毛泽东广泛地接触和访问广大群众,召集农民和农民运动干部,召开各种类型的调查会,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重要的马列主义文献。该文列举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湖南农民在农民协会领导之下总共作了的十四件大事,回应了当时*内外对于革命斗争的种种责难,批驳了各种奇谈怪论,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从理论和*策上解决了农民问题这个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二、“寻乌调查”中的科学方法与群众路线观

年的“寻乌调查”是毛泽东所做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查,也是历史上我*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在此以《寻乌调查》为例,对毛泽东同志在调查研究中的科学方法及所倡导的群众路线观作一研究探讨。

1寻乌调查的缘起及其经过


  为什么毛泽东要在革命的紧张时期对寻乌进行调查呢?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进入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随着一些城镇的解放,毛泽东迫切需要掌握城镇中各阶级的经济、*治状况。寻乌县位于赣粤闽三省交界处,系江西赣州地区与广东东江地区、福建龙岩地区商品流通的中转站,是了解城镇工商业状况的便利之地,有必要在此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具体情况以便制定正确的*策。


  毛泽东在《寻乌调查》的前言中说道:“寻乌调查是一九三〇年五月四*到寻乌时做的,正是陂头会议(二月七日四*前委与赣西特委的联席会议)之后,汀州会议(六月四*前委与闽西特委的联席会议)之前,关于中国的富农问题我还没有全般了解的时候,同时我对于商业状况是完全的门外汉,因此下大力来做这个调查。”对于为何选择寻乌为调查地点,毛泽东认为:“寻乌这个县,介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明了这个县的情况,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大概相差不远(作者注:调查对象的代表性)。”因此,在年5月,毛泽东利用红*分散在赣南的安远、寻乌和粤东北的平远一带做群众工作的时机,着手进行了寻乌调查。


  寻乌调查是在当时寻乌县委书记古柏的帮助下进行的,调查对象有各行各业的人,其中主要提供资料有11人,这些人当时的主要身份县苏职员,大多数人经过商,人生阅历丰富。其中:郭友梅(五十九岁,杂货店主,曾任县商会长,本城人)、范大明(五十一岁,贫农,县苏职员,城区人)、赵镜清(三十岁,中农,做过铸铁工,做过小商,陈炯明部下当过兵做到排长,现任县苏委员,双桥区人)、刘亮凡(二十七岁,县署钱粮兼征柜办事员,现任城郊乡苏维埃主席,城区人),上述四人是毛泽东经常请到调查会的人。此外李大顺(二十八岁,贫农,曾任区苏委员)、刘茂哉(五十岁,老童生,开过*场,做过小生意,原是小地主,降为贫民,曾任县革命委员会委员,现任区苏委员)两人,也供给了毛泽东一部分材料,间或到我们的调查会。还有刘星五(四十六岁,农民,做过小生意,乡苏委员,城区人)、钟步赢(二十三岁,梅县师范生,区*府主席,石排下人)、陈倬云(三十九岁,自治研究所毕业,做过缝工,做过小生意,当过小学教师)、郭清如(六十二岁,秀才,赴过乡试,做过小学教师,城区人)四人,到过一二次调查会,稍微供给了一点材料给毛泽东。


  毛泽东的主要调查方式是开调查会,重点找了11个人在寻乌马蹄岗开了十多天的调查会。毛泽东亲自主持,提出问题并亲手作记录。此外,他还做了20多天的实际调查,深入到商店、作坊、集市,找商人、工人、小贩、游民谈话。毛泽东通过寻乌调查作了10多万字的笔录材料,并根据调查的切身体会,写下了《调查工作》(后改名为《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年2月,毛泽东在江西省宁都县小布将他调查得来的笔录材料整理成8万多字的《寻乌调查》,这是现今保存下来的毛泽东最完整的调整研究材料。

3寻乌调查中所体现的科学方法与群众路线观


  《寻乌调查》在毛泽东思想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我*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及现代化建设功不可没。特别是寻乌调查中所运用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及所反映的群众路线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倡导“调查工作要眼睛向下”的观点,拜群众为师。毛泽东的寻乌调查,以“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为全*树立了一个深入实际了解社会下层情况的榜样。毛泽东的苏区调查实践表明:坚持眼睛向下、拜群众为师,才有丰富的材料来源。社会调查活动过程是一个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互动也就是互相影响,调查者的社会身份、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以及作风态度等都会对被调查者产生影响。而被调查者的思想和情感又会影响到调查者。毛泽东在社会调查活动中,总是首先以自身热情、谦恭的态度去影响被调查者。他始终把被调查者当作自己的老师。他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的《序言二》一文中,回忆起十多年前进行调查的情景,他写道:“我在湖南五县调查和井冈山两县调查,找的是各县中级负责干部;寻乌调查找的是一部分中级干部,一部分下级干部,一个穷秀才,一个破产了的商会会长,一个在知县衙门管钱粮的已经失了业的小官吏。他们都给了我很多闻所未闻的知识。使我第一次懂得中国监狱全部腐败情形的,是在湖南衡山县作调查时该县的一个小狱吏。兴国调查和长冈、才溪两乡调查,找的是乡级工作同志和普通农民。这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否则他们就不理我,知而不言、言而不尽。”


  开调查会是毛泽东在农村调查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在调查会上“自己口问手写,并同到会人展开讨论”,把自己置于被调查者之中,而不是高高在上,因为他明白,“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第二,遵循“剖析典型、小中见大”的原则,“找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法”。毛泽东认为,要真正了解社会情况,就要“拼着精力把一个地方研究透彻,然后于研究别个地方,于明了一般情况,便都很容易了”。为了弄清寻乌城的商业和手工业的状况,毛泽东非常巧妙地“从各种货物去剖解这个城的生活情况和组织内容”,总共分成20余项,如盐、杂货、油、豆、酒、水货、药材、*烟、伞、木器、豆腐、理发、裁缝、伙店、打铁等。由于进行了深入的解剖,毛泽东对寻乌县工商业状况了如指掌,对于中国各地县级城市的状况也就有了一般的了解,也可以以此方法对各地的县城进行比较研究。


  毛泽东对农村通常采取典型调查,注重由典型推及一般。毛泽东非常善于运用解剖麻雀的方法。他认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寻乌调查中,毛泽东把家庭看做是社会的细胞,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选择各类典型家庭,着力进行刻画、分析,如大地主潘明征家、水货店主范兴甫家。在说明寻乌大中地主对于生产的态度和*治思想状况时,毛泽东不是凭印象进行大概的分析,而是对全县8个头等大地主、12个次等大地主和个中等地主的情况,在分别对每个家庭进行分析以后,再归纳出总的结论。这是一种剖析典型、小中见大的认识方法。寻乌调查,其意义不仅在于他所揭示出来的社会现象本身以及根据这些事实所得出的结论,而更为重要的意义就是他自己所说的:”找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法。“毛泽东后来在回顾起寻乌调查时说,社会是”运动的,变化着的,进步着的。因此,我们的调查,也是长期的。今天需要我们调查,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作调查,然后,才能不断地认识新的事物,获得新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认真领会毛泽东寻乌调查的精神和调查研究的方法,不断
  第三,周密严谨、锲而不舍地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毛泽东不仅采取了严格的实事求是和谦恭的拜群众为师的态度,而且锲而不舍地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从丰富的资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他批评那种”结果就像挂了一篇狗肉帐,像乡下人上街听了许多新奇故事,又像站在高山顶上观察人民城郭“的调查,指出”这种调查用处不大,不能达到我们的主要目的“。


  毛泽东在农村调查中,坚持运用各种科学分析的方法来处理材料、总结规律。他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认识中国农村社会。在寻乌调查中,毛泽东对地主、富农、贫农深入细致地分析。对于地主阶级,从大中小三个阶层来加以分析,得出”大中地主阶级的全部都是反革命“的结论,而将小地主又分为三个层次。对于贫农,毛泽东根据调查材料分析提出:”贫农并不是一个经济地位完全相同的整一的阶级,他里头有四个不同的阶层。“即半自耕农、佃农中较好的、佃农中更穷的、佃农中最穷的。毛泽东通过对农村各阶级的具体而详尽的解剖,从而弄清了这些阶级的经济状况和*治态度,得到了正确的阶级估量,对农村有了正确的全面的认识。他对中国农村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严格审慎的阶级分析,为制定我*的土地革命路线、*策和策略提供了依据。

4毛泽东同志的调查艺术给我们的启示


  重温毛泽东同志寻乌调查实践活动,既是再现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冰山一角“,更是感受毛泽东同志在调研领域那娴熟的调查艺术,虽是八十多年前的往事,但仍弥足珍贵,熠熠生辉。作为统计人要努力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调查艺术,把握其特点内涵。从《寻乌调查》一文中我们可以学习和深切体验毛泽东同志从事寻乌调查所经历的”调查前列、调查过程,再到调查的整理“三个阶段的调查艺术。学到融注其中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从而激发调查研究的自觉性,努力提高调查研究艺术水平。像毛泽东同志那样,讲究一点调查艺术。即:在调查前:选准调查地点,确定调查重点,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地点要有代表性,要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调查提纲既围绕重点,打好外围战,又打好攻坚战,要留有因实际情况变化而变化的余地;调查对象,注重兼容并包,注重从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代表人物中获得事物真相,了解事物的真实面目。在调查进程中:以甘当小学生的态度来了解情况,广泛收集材料;善于驾驭局面,推进调查的整体效果的取得;亲自作记录;要有吃苦精神;放下架子、不耻下问,当好小学生,与调查对象交朋友;广泛收集材料,详细占有能反映当地民情风俗的材料,确保调查材料生动、真切;善于驾驭调查会的局面,高效率获取所需要的调查材料。在调查之后: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在整理调查材料时讲究语言的生动、具体,讲究表达方法。


  在现实统计工作中,我们有不少人忽视调查研究工作,对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艰巨性、严谨性认识不足,对调查研究工作没有”十月怀胎“的思想准备,满足于想当然,不愿下基层去进行艰苦的调查研究,有的虽然有认识,却对调查研究的方法不去讲究、不肯钻研,调查研究过程缺乏艺术性。因而也就没有好的调查结果,更谈不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意见。针对这种情况,再次重温八十多年前毛泽东的寻乌调查实践活动,从中学习渗透、贯穿其中的调查研究艺术,对提高当代统计人的统计能力和调查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统计调查部门在大力推进统计改革和进行的*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调查艺术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大力弘扬毛泽东同志在苏区调查实践中铸就出的”深入实际、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科学严谨、认真细致“的苏区调查精神,精心铸造中国统计之灵*,坚定不移改进统计工作。要积极服务好统计用户,全方位提升统计服务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生产生活的能力和水平,像毛泽东同志那样如实记录、认真细算、反复核实每一笔数据,像毛泽东同志那样对每一个经济社会问题进行性量结合、点面结合、因果结合、统分结合的分析,以更加精准的统计数据快速反映苗头性趋势性问题,以更加深刻的统计报告揭示经济社会运行本质,努力提供数据更加扎实、获取更加便捷、发布更加及时和剖析更加客观的统计产品。

三、调查研究是“转变*的作风的基础一环”


  毛泽东同志不仅亲自开展调查研究,而且将其作为”转变*的作风的基础一环“,”在全*推行调查研究计划“。年5月,他发表了《反对本本主义》。在这篇文章里,首次提出了一个震撼全社会的科学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年4月,他亲自起草了”总*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规定了人口和土地两种调查表格,统计各阶级土地和人口比例,更具体地以铁的事实来解答我们现在许多问题“。


  毛泽东还”把进行社会调查作为领导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决定*策的基础。把进行社会调查规定为工作制度,红**治部制订了详细的调查表,包括群众斗争情况、反动派状况、经济生活情况和农村各阶级占有土地的情况等项目。红*每到一个地方,都首先要弄清当地的阶级关系状况,然后再提出切合需要的口号。“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运筹帷幄、指挥战争的同时,仍不放松调查研究的实践与理论总结。先后发表了《﹤农村调查﹥序言和跋》、《关于农村调查》等著作。系统阐述了调查研究的一般理论及调查方法技术、态度和职能,赋予了调查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把调查研究提高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坚持*的*治思想和路线的高度,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心环节,从而发展了马列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年三、四月,他在《﹤农村调查﹥序言和跋》一文中指出:”对于中国社会阶级的实际情况,没有真正具体的了解,真正好的领导是不会有的。“”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调查社会各阶级的生动情况。对于担负指导工作的人来说,有计划地抓住几个城市、几个乡村,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作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


  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同志在*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论述*委会的十二条工作方法时,把”胸中有数“列为其中一条重要的工作方法,要求各级*委和领导”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并告诫各级领导,”如果不懂得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不懂得注意基本的统计、主要的百分比,不懂得注意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


  结合当前统计工作的实际,一些状况令人担忧。我们极少数地方由于指导思想上的认识不足,具体工作不到位,对统计违法行为不能及时作为,对统计数据质量是胸中无‘数’,一些源头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严重背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要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工作的开展。因此,作为统计行*管理部门,要把”胸中有数“作为把握统计数据质量的基本工作要求,把对实际情况真正具体的了解作为基本的职业要求,把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实情作为转变统计工作作风的基础环节,在统计系统制定和推行务实的调查研究计划,并狠抓落实。作几次周密的调查研究,乃是了解社会经济状况最基本的方法。


  (工作单位:宜春市统计局)

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区精神浅谈毛泽东同志苏区调查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