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冈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清代诗人别集丛刊杜广学辑校姜宸英集
TUhjnbcbe - 2021/4/27 17:13:00

清代诗人别集丛刊(第一辑)

杜桂萍主编

“清代诗人别集丛刊”是杜桂萍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有计划、系统性地开展清代诗人别集整理工作,计划推出50种。目前面世的《姜宸英集》《曹贞吉集》《何道生集》《金兆燕集》《郭曾炘集》5种,即为该丛书的第一辑。该丛书秉持“深度整理”的理念,广采众本,谨慎比勘,选出最佳的工作底本和主要校本;校勘务求精练,标点务求精审。在收录作品上,奉行“竭泽而渔”的原则,尽力收录现存所见各种刻本、稿本和钞本中诗词文等作品,对于集外手稿、手札、书画题跋,散存于方志、家谱的佚文,亦细加搜罗,并进行考辨甄别。书前前言,注重从文献、文学、文化等视角,对著者生平进行考述,对版本源流加以梳理,对其文学价值、影响进行具有文学史意义的判断。书后附录年谱、传记、序跋、评论、友朋酬赠之作等相关资料,力图完整呈现该诗人研究所必需的基础文献。该丛书注重在深入研究基础上进行文献、文本、文化的整合研究,借助于传统与现代多元方法的运用,在史实研究的基础上,将考证与阐释相结合,使古籍整理的最终成果既是一部全面的文献整理本,也是一部立足于学术前沿的权威的学术著作。

《姜宸英集》前言

作者简介

杜广学,文学博士、博士后,现为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黑龙江大学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明清文学与文献研究,曾发表论文《经世精神与姜宸英论体文创作》《清初古文家姜宸英生平、著述若干问题考述》等。

姜宸英(—),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人。清初著名文人,雅擅诗歌、古文、书法和学术。所作诗歌,沉着工稳,是清代著名诗派“浙派”重要成员之一。所为古文,闳肆雅健,王士禛誉之为“本朝古文一作手”,在清初古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姜宸英像

明崇祯元年(),姜宸英生于浙江慈溪。慈溪姜氏祖籍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后迁居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据《姜氏世谱·姜氏慈水分谱》(浙江图书馆藏)载,余姚姜氏第八世为立德,其三子伏延始从余姚分居慈溪,为慈溪姜氏宗祖。慈溪姜氏第五世为槐。槐生六子,三子为国华,即姜宸英高祖。

高祖太仆公姜国华(—),字邦实,别号甬洲。嘉靖三十八年()殿试赐进士出身,曾任工部营膳司主事、陕西布*使司右参议、广东按察使司佥事等职。为官二十余年,始终保持清廉本色,去官归乡时,“环堵萧然,旧田四十亩,分毫无所增”(姜宸英《先参议赠太仆公传略》)。性情耿介,“不能以时俗圜转附和”(《先参议赠太仆公传略》),屡遭降斥。

曾祖太常公姜应麟(—),字泰符,号松槃,姜国华长子。万历十一年()进士,任神宗朝户科给事中,光宗朝太仆少卿。天性刚直,“遇意不可,若雷抨矢激,人无得挠者”(姜宸英《先太常公传略》)。在著名的“争国本”事件中,姜应麟首先冒死上疏,请求神宗“发德音,下明诏,册立元嗣为东宫,以定天下之本”(《先太常公传略》),结果惹怒天子而身遭贬斥,同时也因此声名远播。后居家三十年,于书无所不读,尤喜历史、医学、地理之书,且对《易经》颇为精通,著述亦丰。

祖父姜思简(—?),字淡仙,曾任户部司务。父孝洁先生姜晋珪(—),字桐侯,别字卓庵。少补儒学生员,贡于乡,三十七岁后不复应举。为人至孝,友爱兄弟,平易善与人交。精研理学,工诗,有诗集《泛凫吟稿》,已佚。母,孙孺人(—)。姜氏家族至姜晋珪一代,“力不能给饍粥”。明亡后,家境更加窘迫。姜晋珪游学南北,“孙孺人曲成其孝,一味不以自甘,必先进舅姑,晓问寝安否。庭闱燕衎,靡以异先生在家也”。可见孙孺人之贤德。

以姜国华、姜应麟为代表的姜氏族人所彰显出的洁己自持、刚正不阿、笃于孝友、勤于读书的精神气质与良好习惯,对姜宸英为人为学都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姜宸英少时曾问学于同乡冯孟勉之父,同时与冯孟勉一起读书,相互砥砺,彼此交好。甲申()、乙酉()之际,二人抛弃旧业,终日扺掌高谈纵横王霸之略,商榷经史,旁及诗赋。当时有一批乡邦友人致力于诗文创作,取得了较高成就。《慈溪县志》载:“宸英同时刘纯熙、冯恺愈、冯宗仪、冯逊庸、姚纪、秦埰、秦勋勳、罗叔初、钱虎左亦工诗文,皆有名于时。”姜宸英与这些人均有交往,其中与冯宗仪尤为密切:“初,予与君交时才弱冠,居相邻也。始用诗词相唱酬,已应诸生举,去为时文,俱不得意,则学为古文。每晨坐谈论,至忘寝食,巷中儿争笑以为痴。”(姜宸英《文学冯君墓志铭》)可见二人研习古文之刻苦。少年时期求学及研习诗文之经历,为姜宸英将来诗文创作取得突出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嘉庆二十三年郑乔迁岁寒堂刻本《湛园诗稿》

康熙元年(),姜宸英因生活所迫,“不得已而游”。当然,在此之前,他也偶有出游,但仍以里居家乡慈溪为主。此次他离开慈溪,漫游扬州、无锡、苏州、金陵等江南地区,结识了陈维崧、吴伟业、严绳孙、秦松龄、汤斌、周亮工、计东等江南名士。这期间,姜宸英曾客居无锡,据董以宁记载:“姜子西铭客游无锡,主于秦子留仙之家。余与*子庭表、计子甫草、陈子赓明皆至,相与晨夕论文,甚乐也。”姜宸英与这些著名文人如此频繁深入地切磋琢磨,对深化其古文观念、提升其古文能力非常重要。

康熙十二年()和康熙十八年()秋,姜宸英两次入京,先后结识了纳兰性德、龚鼎孳、叶方霭、朱彝尊、汪懋麟、高士奇等达官显贵与著名文人。这些人中,姜宸英与纳兰性德交往最密。二人结交于康熙十二年(),不久,纳兰性德邀姜宸英至其家,向其问学,态度恭敬。姜宸英行踪不定,纳兰性德亦时常伴驾出巡。当同在京师时,二人则邀约友人,雅集宴饮,诗文唱和。纳兰性德凭借其深厚的家庭背景、显赫的*治地位,经常给予姜宸英物质上的资助,并多方为姜宸英谋划仕途出路。姜宸英晚年对方苞说:“吾始至京师,明氏之子成德延至其家,甚忠敬。一日进曰:‘吾父信我,不若信吾家某人。先生一与为礼,所欲无不得者。’吾怒而斥曰:‘始吾以为佳公子,今得子矣!’即日卷书装,遂与绝。”最终二人并没有断交,但由此可觇见纳兰性德为姜宸英谋划仕途之苦心孤诣。

康熙十七年正月乙未(一六七八年一月二十三日),康熙拟开博学鸿儒科,征召天下博学之士,无论已仕、未仕,均可由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或在外省督抚布按举荐应试。这对姜宸英而言,是一次步入仕途的良机,可最终失之交臂。个中原因,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韩菼回忆说:“方征博学鸿儒时,廷臣得举所知,余亟欲以先生荐,院长叶文敏公约同署名。会公宣入禁中,待之两月,及余独呈吏部,已不及期矣。”(韩菼《湛园未定稿序》)康熙十九年()二月,内阁学士徐元文推荐姜宸英入明史馆,因丁母忧未赴任。康熙二十一年(),姜宸英以诸生身份进入明史馆,充翰林院纂修官,食七品俸。他在史局时,常与纳兰性德、陈维崧、严绳孙、顾贞观、朱彝尊、梁佩兰、吴兆骞、吴雯等人集会。康熙二十九年()二月,徐乾学因遭弹劾而罢官归里,得康熙准允,携《大清一统志》等书稿回里编辑,延请胡渭、阎若璩、姜宸英、查慎行、*虞稷等分纂。在此期间,姜宸英编纂了《一统志·江防总论》《一统志·海防总论》《一统志·日本贡市入寇始末》等多篇经世长文。

姜宸英一生艰于科考,青年时期即参与清廷考试,屡试不售,直至康熙三十二年(),中顺天乡试,排名十九,时已六十六岁。康熙三十六年()七月会试,殿试进呈卷在二甲第四。康熙识其手书,特拔置一甲第三,授翰林院编修。康熙三十八年()八月,姜宸英任顺天乡试副考官。十一月,御史鹿佑弹劾顺天乡试考试不公,有玷清班。结果,主考官李蟠遭遣,姜宸英牵连下狱而卒。康熙听闻姜宸英去世,“叹息再三”。时任刑部尚书的王士禛亦叹云:“吾在西曹,顾使湛园以非罪死狱中,愧如何矣!”表现出了深深的愧疚之情。

随着国家的稳定与逐步兴盛,清初诗歌总体风貌表现为从哀苦幽怨走向温厚和平。这期间,涌现出了许多杰出诗人。姜宸英虽然诗名为文名所掩,但仍在当时诗坛占有一席之地。清初周筼有诗道:“陆嘉淑姜宸英李因笃顾炎武及三魏际端、禧、礼,直上皆欲干青云。”即把姜宸英与李因笃、顾炎武等人相提并论。据孙仲谋考察,姜宸英属于“浙派”第二期诗人中的一员,并用一章篇幅加以论述,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姜宸英现存诗一千余首,就体裁言,古、近体皆备;就题材言,主要有咏怀、咏史、送别、行旅、题画、唱和等,其中咏怀诗最为人称道。姜宸英一生怀才不遇,命途多舛,心中时常蕴蓄一股激愤失意之气,而他“一生作诗,意到即发,不论宗派,不名家书”(姜宸英《复程穆倩》),所以咏怀诗最能见其性情。

这类诗篇,有感慨天涯漂泊的。“恰伴孤眠城角鼓,惯萦离恨纸窗灯”(《长安杂感四首》)、“旧山马鬣何时就,客舍牛衣总自哀”(《八月二十九日书怀》)、“水流到海无归信,花落成泥有断*”(《感旧》)等,均是此种情愫的生动表达。有哀叹失意沦落的。《旅舍遣怀》云:“冉冉流光又一春,天涯历尽足酸辛。当前落魄都因傲,事过思量只合贫。镜暗解丝年少发,炊稀愁积后来薪。桃秾柳艳长安道,多少繁华是故人。”一边是长安繁华,桃秾柳艳,一边是旅舍凄凉,独自悲愁。这里既有强烈的对比,又有深沉的反思,将诗人内心的失意沦落之情揭示得淋漓尽致。有讽刺人情世态的。姜宸英性情狷介,嫉恶如仇,时常对世俗不良风气加以讽刺。“康熙丁巳、戊午间,入赀得官者甚众。继复荐举博学鸿儒,于是隐逸之士亦争趋辇下,惟恐不与。”面对如此卑下之士风,姜宸英作《感怀》诗一首:“文章用尽终无力,犹向沧波一问津。北阙新除输粟尉,西山遥贡采薇人。林宗有道身仍隐,元叔无官相岂贫。物色虚劳明主意,早知麋鹿性难驯。”颔联即是对当时遗民应征现实的揭露与嘲讽,颈联用东汉郭泰(字林宗)、赵壹(字符叔)隐居不仕的典故强化了这种批判。

总体来看,姜宸英的这类咏怀诗感情浓郁,格高调稳,颇有沉郁顿挫之风,诚如全祖望所言:“诗以少陵为宗,而参之苏氏以尽其变。”姜宸英虽未能跻身清诗大家之列,但是其诗所透射出的心路历程,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对我们理解清初文人心态与清初诗坛生态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清*叔琳本《湛园题跋》

在清初文坛,姜宸英是以古文名世的。魏禧《答计甫草书》中把姜宸英与侯方域、汪琬并列,指出“数君子者皆今天下能文之人”。方苞《记姜西溟遗言》中说:“余为童子,闻海内治古文者数人,而慈谿姜西溟其一焉。”在时人看来,其创作成就、文坛地位和当时著名古文家侯方域、魏禧、汪琬等人不相伯仲。后学赵怀玉甚至说:“先生之文,与归德侯朝宗、宁都魏冰叔、长洲汪苕文齐名,号‘四大家’。”姜宸英现存古文近四百篇,体裁上丰富多样,涵盖了论、说、议、辨、序、记、题跋、书启、传、行状、墓表、墓志铭、神道碑、祭文等文体,可谓丰富多样。下面着重论述其论体文、传记文、题跋文三种体裁。

姜宸英论体文共计二十余篇。虽然数量不够宏富,但却赢得了后世很高的赞誉。全祖望说:“先生之文,最知名者为《明史稿·刑法志》,极言明中叶厂卫之害,淋漓痛切,以为后王殷鉴。《一统志》中诸论序,亦经世之文也。”李慈铭认为:“湛园学养深醇,故集中论古,皆具特识。其《楚子玉论》、《荀氏八龙论》等作,尤有裨于世教。《萧望之论》,亦为杰作。”这些评论在不同层面上高度肯定了姜宸英论体文见解深刻、颇富现实意义的特点。纵观他的论体文,或深切批判明代刑法制度,如《明史·刑法志总论拟稿》;或热切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代诗人别集丛刊杜广学辑校姜宸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