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冈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度公黎氏南迁始祖
TUhjnbcbe - 2021/5/24 17:35:00
项目管理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19.html

年,第十九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赣州)的“客家摇篮展览馆”中,认定度公是黎氏南迁始祖,开基东韶,依据的是《江西通志稿》、《宁都东韶黎氏族谱》。江西多地《黎氏族谱》和福建上杭、长汀、宁化及广东梅州等地的许多《黎氏族谱》,其中均叙述了度公是江南大部分黎氏族人的始祖,江南黎氏多为度公后裔。

度公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年)举孝廉,授江西虔化(今宁都)县令,终于官,遂居东韶,为东韶开基始祖。度公的后裔遍布江西、广东、福建、四川、广西、贵州、湖南、湖北等地,有的迁徙到浙江、安徽、江苏等地,真可谓“乔木发千枝本是同根,长江流万里当是一源”。

唐朝经过贞观之治后,国富民丰,史称盛唐时期。处于赣江上游的虔州(今赣州),由于水利交通的便利,使这里成为赣、闽、粤交界处的富庶之地。虔化县则属虔州管辖,除东韶、肖田等的大部分地区均田联阡陌,水资源丰富,都是具有经济发展潜力可供开发的区域。

到了唐朝后期,由于*治昏暗,*阀割据,处在*巢农民起义的前夕等多方面原因,朝野混乱,*局动荡不定。基于多方面的原因,朝廷派度公----京兆尹干公的儿子,到虔化县来开发,治理这个地方,便于他在官场历练。于是,度公便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来到了虔化县当县令。他果然不负朝廷厚望,以发展经济、富民强县为己任,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他的开发治理方略,一展才华。首先是兴修水利,以水灌溉农田,在发展农业生产上完成了由刀耕火种过渡到种植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的转化,使这里变成了鱼米之乡。其次是兴办学校,创办私塾和书院,吸收了大批子弟入学读书,为提高当地人民的文化素质做出了贡献,实施了治贫与治愚同步进行的方略。再就是狠抓吏治,首先从自己做起,两袖清风,不贪不占,事必躬亲,任劳任怨。同时,严明官场纪律,整顿官员的工作作风,把虔化县治理得“吏畏民服”、“化成俗美”。

度公的治县*绩得到了朝廷的肯定,数年后,任期届满要离开虔化,朝廷拟将其提拔重用。度公收拾了简单的行装,带着家人缓缓地走出了县衙。

长街之上,挤满了人群,万人空巷,老百姓都来相送他们心中拥戴的县令,黑压压的人群跪在大街上。马车停下来了,度公伫立在百姓面前。

“不要走啊!请留下来吧,再做我们的的父母官。”人群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跪在地上泪流满面地大声喊了起来。“留下来吧!”一种同样的心情,一个同样的声音,这声音回荡在天地之间,震撼了翠水梅江。这是虔化百姓的呼声,是对他治县*绩的肯定,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集中表现。

度公流下了眼泪,面对着百姓们的强烈呼声,心灵深处激烈颤动,滚滚思绪在飞速转动,思前忖后,毅然决定“留下来”!这是历史的抉择。

于是,黎氏一代先贤就这样留下来了。留在虔化,又远离虔化县城,隅居东韶,这是一个千古之谜。

度公远离当时已经是富庶之地的明州,选择东韶这个穷乡僻壤来定居,成为江南大多数黎氏族人的始祖,除了异乡为官就地卜居的缘故,还应当有下面几个理由:

昏暗的唐后期*治生态

唐朝后期,经历安史之乱后,*阀割据,出现了局部分裂。朝廷内部出现了南司(朝官)与北司(宦官)之争和朝官之间的朋*之争,在唐穆宗时期则愈演愈烈。宦官自从杀唐宪宗立唐穆宗以后,对皇帝就有了废立和生、杀的权力,皇帝完全在宦官的操纵下成了傀儡。朝官也是这样,有些依附宦官,有些反对宦官。

据宁都东韶《黎氏族谱》,度公是在唐穆宗时期举孝廉。什么是孝廉?《中国通史》和《资治通鉴》均载:起于西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年),就是郡太守国相按二十万人口选举孝廉一人的比例,每年保荐孝廉若干人到朝廷,考试合格后授各部官职。按推算,度公可能是在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年)被保荐为孝廉到朝廷的。

唐穆宗(公元―年)服长生药病死,唐敬宗(公元年)即位,次年改元宝历。黎氏度公,即是在宝历二年被授予虔化(今宁都)县令的。

度公以孝廉之身不在京都做官,反而到当时还比较落后的宁都来做一个七品芝麻官,他应当是看透了当时的*局。

一、安史之乱后,大小武装割据者长期混战,*局不稳。

二、南北司长期冲突争权,在京都做官难、难做官,真是把脑袋掖在了裤腰上。

三、农民起义烽火四起。

鉴于这三点,他看出唐朝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因此,他决定在任期届满后,到东韶定居。

失意的坎坷仕途

据东韶《黎氏族谱》,并无度公的学历记载,只是“举孝廉”而已。“举孝廉”,应在朝廷做官,但他却来到一个当时的穷乡僻壤。由此可见,坎坷失意的仕途,使他本应在京都任京官却变成了一个七品地方官。在人们看来无异于谪贬和流放,使他在精神上遭受一定的打击。他从唐后期昏暗的*治中看到唐王朝即将灭亡,尽管朝廷要提拔重用,但是要在仕途上东山再起大展才华,实在渺茫已属无望。因此,他与世无争把世事看透了,对仕途绝望了,抛却俗事纷争,学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桃园之举,选择了虔化县最北边的东韶来定居,把一片心思花在山野林泉之间,与世隔绝安度晚年。

有利的地利人和

江西宁都在三国时期的吴嘉禾五年(公元年)建县,当时称“阳都县”。西晋太康元年(公元年)改为宁都县,隋朝开皇十八年(公元年)改为虔化县,宋绍兴二十三年(公元年)复名为宁都县延用至今。度公授官的虔化县即为宁都县,而度公定居的东韶则是宁都北面的一个山区乡,处于凌云山的环抱之中,距宁都县城63公里,境内群山起伏,峰峦叠嶂,古木参天,山清水秀。

东韶以凌云山为天然屏障,南据汉水为险地要塞。古时一条小径从洛口越林岭垴,涉汉水河,穿过村前隘口才能到达。度公定居东韶,就是占了这个地理优势。

据东韶《黎氏族谱》记,度公任虔化县令时,在吏治办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等方面卓有成效,使“吏畏民服”,*绩卓著,深得老百姓的拥戴。在唐后期昏暗的*治生态中,一个七品官能把县治好,且治理得“化成俗美”、“民风淳厚”确是不易。因此,他深得民心。度公治县有方,*绩斐然,宁都人民有口皆碑,占了人和一利。

再看宁都地图,宁都县城周边的地方和下山乡历来都是这个县的富庶之地,一望平川,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人民富裕;而东韶山高林密,土地贫瘠,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从多种角度来考虑,度公本应该选择宁都县城周边地区定居才合乎情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偏偏选择了东韶来定居。

应当看到,当时的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快猛迅速,变江浙为中华富庶之地,为国家财税征收重地。以今南京、杭州为核心的江浙地区的经济繁荣,吸引了大批北方士族的南迁,使这里的*治、文化同步发展,而宁波是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自古以来就是中外通商的口岸。黎氏侨公选择这里定居是明智的,他的后裔却偏偏选择了东韶定居开基立业,这绝不是偶然的或是随心所欲的。

黎氏度公选择东韶定居,说到底是为了远离昏暗的*治漩涡,避开烽火连天的战场,免于兵燹灾祸以求自保,冷却失意的仕途争锋之念,看破世事红尘,学那陶氏过起隐居生活。利用东韶大山区的自然优势,以凌云山阻挡住洪州(今南昌)南下的来路,据高峰为屏障,扼汉水为险要,坚守隘口,有一夫当关进退自由之妙。在冷兵器的古代,此无疑是上上之策。

以上分析,为的是解开度公开基东韶的千古之谜,见仁见智,悉听尊便。

度公开基立业东韶,从此黎氏江南一脉便如撑天大树,枝繁叶茂,支派分布江南各省、港台地区和海外。我们应当记住东韶这个地方,它是江南黎氏大部分族人的发祥地。海纳百川,正本溯源,如今在江南各地和港台、海外居住的黎氏族人,大多数都是度公的后裔,应当到东韶寻根问祖,常回原乡看看,增进宗亲的乡情、亲情,弘扬祖德,振奋黎氏度公后裔的爱国情怀,为祖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编辑自江西宁都东韶黎氏度公后裔联谊会编撰的《黎氏度公源流》一书)

责编:黎金辉

主编:黎锦富

编辑:黎明、黎潭明

赣州市黎氏宗亲联谊会、度公文化研究会秘书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度公黎氏南迁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