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地域风情的文化名片
主办单位:寻乌县文化馆
刊名题字:赵永金
情怀依旧
深切缅怀中华苏维埃邮*总局最后一任局长汪奇峰
◇陈国红四月,正是春意盎然,山花烂漫的季节。四月,也是缅怀先辈,寄托哀思的时节。在这充满着希翼、充满着惦念、充满着向往的春季里,我轻轻地翻阅珍藏多年的影集,映入眼帘的是一张稍有陈旧,但又散发出光泽的彩色照片。一位饱经风霜、满头银发、双眸有神的老人,端坐在农家小院的藤椅上,聚精会神地阅读《中国邮*报》创刊号,他就是原中华苏维埃邮*总局最后一任局长汪奇峰老人。透过这一珍贵的照片,也深情地流露出汪奇峰老人对我的真情厚爱、谆谆教诲!此时此刻,我深沉地凝视着老人端详的照片,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深切地回忆起汪奇峰老人给我们讲述他那投身家乡革命、苏区邮*斗争、回乡淡泊名利,平凡而又艰苦的跌宕人生、平静岁月……曾记得,我第一次拜见汪奇峰老人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当时我在原江西省寻乌县邮电局办公室任文书,陪同《瑞金苏区邮*史》编辑部的赖瑞庆、刘云辉俩同亊前往晨光镇大仙背村采访汪奇峰老人,了解中华苏维埃时期苏区邮*对中央苏区革命斗争的历史。看到我们的到来,时年七十多岁的汪奇峰老人十分激动,和蔼可亲给我们端茶让座。说明来意后,老人稍加思索、深情地给我们讲述中华苏维埃时期苏区邮*的艰苦斗争、峥嵘岁月,每每谈到苏区邮*干部、职工为了苏维埃*权的建立,为了取得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为了苏区邮*的通信畅通,前赴后继、英勇奋战的时刻,汪奇峰老人眼角上流出感动的泪水,喃喃地说道“苏区邮*伟大!苏区邮*艰苦!”后来,受《瑞金苏区邮*史》编辑部的指派,我还单独前往大仙背村采访汪奇峰老人,了解中华苏维埃时期苏区邮*更多的革命故事。由于我与他是乡里乡亲的缘故,在接下的工作中与老人的交往,便日渐多了起来,熟知和了解汪奇峰老人更多的一生传奇,特别对中华苏维埃时期苏区邮*的斗争精神、斗争胜利有了更深的感悟。通过了解,得知汪奇峰老人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青年开始便投身革命,参加家乡反压迫、反封建斗争。原来,汪奇峰老人的家乡江西省寻乌县是一块红色革命的土地,年英雄的寻乌儿女爆发了“三·二五”暴动;年毛主席在寻乌县开展农村调查写下了《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两篇光辉论著。火红的革命年代,英雄的家乡人民,给贫苦出身的汪奇峰老人,深深地烙下了“只有共产*,才能救中国!才能解放中国”的革命真理,秘密地加入中国共产*,积极参加家乡的赤卫队,英勇顽强地与反动派作坚强的斗争。由于汪奇峰老人在打土豪、打劣绅的革命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便参加了中国工农红*,成了一名光荣的红*战土。年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汪奇峰老人调任中央革命根据地任苏区邮*瑞金县邮*局局长,受时任县委书记邓小平的直接领导;后调任苏区邮*宁都县邮*局局长;苏区邮*总局邮务处干部;苏区邮*闽赣邮*管理局局长;年10月任中华苏维埃邮*总局局长。汪奇峰老人对苏区邮*的革命斗争史,和苏区邮*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服务中央革命根据地、服务苏维埃*权、服务*民团结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总是记忆犹新。他经常感慨地说到:“随着苏维埃运动的发展和苏维埃区域的扩大,苏区邮*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与发展起来。乃至中央苏区全盛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已在所辖苏区范围内,从上到下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邮*管理体制与邮*业务体系,从而,为中国人民“收回邮权”斗争,乃至独立自主地开办邮*通信事业树起了一面鲜红的旗帜,同时,为了土地革命战争,乃至整个中国革命的胜利铺就了一块硕大的基石。”汪奇峰老人生前常常回忆,苏区邮*通信网络是土地革命战争期间,苏维埃运动的产物,它像一条红色的纽带,成立了以瑞金为中心,不但把苏维埃中央革命*府和各级地方*府在内的红色*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使红*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苏区邮*时期,邮*通信工具与设备除使用过少量的马匹传送邮件外,基本没有其它运邮工具,那时全靠工人、投递员们用箩筐、扁担,肩挑背驮。用上一根竹扁担,就算是最好的工具,因为它比木扁担轻快,爽汗、不易吸收水分,而且有弹性。工人、投递员们跋山涉水,奔走于无止境的苏区邮路上,不论三伏炎热,风里雨里,马不停蹄,从无间歇,有时甚至要光着脚走,连草鞋都没有。苏区邮*人员正是这样,不负重望,使用简单的邮*设施、设备完成繁重的邮运、投递任务。汪奇峰老人生前常常说道,苏区邮*封寄的红色期刊是鼓舞工农红*英勇杀敌的精神食粮。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府创办的《红色中华》,有《红色中华》通讯社新闻台主编的《无线电材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总局编辑出版的《赤邮通讯》,还有中共临时中央、中央苏区中央局、临时中央*府、中国工农红*、少共苏区中央局、中央苏区少队总队及其所属各级组织、部委、*兵种、各级苏维埃*府主办的各类报纸、刊物,如《布尔什维克》《斗争》《红星》《红旗》《青年实话》《少年先锋》等红色期刊,都通过苏区邮*寄递,并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暂行章程》规定:“新闻报纸、重四两以内的贴邮票半分,重六两以内的贴邮票一分,重八两以内的贴邮要二分……”苏维埃邮*当局一般不直接收订新闻报纸、而是按“邮件”封寄,并以重量计费的办法与报社结算。汪奇峰老人生前对苏区邮*业务的创办与发展,服务苏区革命斗争的记忆依然是如数家珍。为适应革命战争的变化,满足苏维埃运动的需要,苏维埃邮*总局还适时地开办了许多富有苏维埃邮*特色的业务。如推销经济建设公债业务,苏区邮局推销经济公债业务大部分是在邮局内部进行的,也没有明文规定为苏维埃邮*业务的一个种类,但是对于发展苏区建设,粉碎国民*“围剿”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还有苏区邮*“免费邮件”业务,早在年11月,临时中央*府制定了《中国工农红*优待条例》,明确规定:“红*与家属通信,由直属机关盖章,不贴邮票可寄回家,红*家属寄信到红*中机关转发,各级*府及红*机关应切实负责”。“免费邮件”业务处理指出:凡红*战斗员指挥员与其家属通信及邮寄包裹经红**治机关检查盖有“红*信件,免贴邮票”之戳记者,得免费寄递。汪奇峰老人生前还对苏区邮*的光荣传统及邮*员工的精神风范十分敬佩。苏区邮*员工是苏区邮*赖以挺立的共和国脊梁,同时,也是苏区邮*通信能够正常运行的保障。他们当中涌现出许多无私无畏,含辛茹苦的苏区邮*干部;出生入死,尽忠守职的苏区邮递人员。特别是苏区邮*干部,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作为一个苏区干部所具备的一切*治素质、道德品德,还需要具备作为一个苏区邮*干部应具备的业务知识、管理才能。在他们当中,有的人已经用自已的血肉身躯,筑起了“苏区邮*”这样的一座丰碑……红*长征后,中华苏维埃邮*总局属中央苏区后方办事处管理,由梁柏台同志负责。汪奇峰老人在一次敌我悬殊的突围中,因腿部受伤,与部队失散后回到家乡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在解放战争期间,积极参加地方武装斗争,受到上级的表扬。全国解放后,他矢心不渝、满腔热情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参加农村土改工作,先后任区农协副主席、县农村科秘书等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直至年,从粮食部门退休。退休后的他,不居功自傲,力所能及地参加集体劳动,积极参加家乡兴修水利、造林绿化、社会公益等活动,受到家乡父老的赞誉和尊重。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耄耋之年的汪奇峰老人,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热心社会发展的良好心态。关心国家大亊、热爱伟大祖国,连续20多年自费订阅《江西日报》,每期都会把报纸登载的要闻、新貌讲给身边的群众听,成为村组的义务*治“宣讲员”,多年被寻乌县粮食部门评为“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不忘来时路,心系邮*情。汪奇峰老人一生对邮*的特殊情结、有着不一样的情怀。据时任晨光邮电所所长汪光金回忆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南下打工潮的出现,“绿条子”兑付难一时成为农村邮*网点的重中之重,汪奇峰老人看到眼里、急在心头,热情地向他支招,建议采用“入帐汇款”的办法,既可解决“绿条子”兑付难、难兑付的问题,也可增加邮储的账户余额。此举,有效地推动了邮*服务“三农”的力度,也实实在在为农村百姓解决实事难事,受到晨光镇十里八乡群众基层邮*员工的好评。汪奇峰老人对邮*发展的关情,溢于言表、出自内心。早在年是寻乌邮电大发展、大飞跃的年代,在电信方面实现了“两化”,即传输数字化、交换程控化;邮*发展方面开办了邮*“邮储绿卡”业务、邮*“鲜花礼仪”业务、邮*“企业贺卡”业务等。寻乌山区邮电事业的蓬勃发展,让汪奇峰老人倍感高兴,那年在应邀为《寻乌邮电志》题词时,时年90岁高龄的他用繁体字欣喜地写下“发扬苏区传统,再创一等业绩”。题词寓意深远,笔墨遒劲,激励家乡邮*传人要弘扬苏区邮*精神,争创一流业绩,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的世纪、新的邮*建设时期,汪奇峰老人对中国邮*朝着现代邮*步伐迈进,更是喜形于色,激动万分,读着《中国邮*报》的创刊词连声赞叹不已,寄予厚望。由于年亊已高,汪奇峰老人于年春月,在家乡安详地离世。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汪奇峰老人作为共和国邮*发展的见证人,苏区邮*创立的奠基人,一生平凡、淡泊名利、品行高尚值得大家学习。在建*百年华诞之际,让我们不忘初心使命,不忘“人民邮*为人民”的责任担当,传承红色基因,坚持和发扬苏区邮*精神,为中国邮*打造成行业“国家队”而不懈努力。
陈国红
年3月
陈国红,男,年生,祖籍广东省兴宁市,江西省寻乌县人。现为中共中国邮*集团有限公司梅州市分公司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建工作部(纪委办公室)主任,中国邮*文学协会会员。工作三十多年来,笔耕不辍,先后在《*建网》《新华网》《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中国邮*报》《中国邮*》杂志《邮*研究》杂志等报刊发表*建、新闻摄道、工作调研、散文等文章。年,荣获江西省“职工自学成才奖”。
近期文学活动剪影
投稿须知
1、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