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瑞金与于都对“长征出发地”这一品牌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和拉锯战。
于都
于都,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她是“地球上的红飘带”的起点;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笔下,她是“前所未闻的故事”的开篇;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她是“惊心动魄的史诗”的卷首;在中国共产*人的笔下,她是“中华民族伟大长征精神”的起源。所以,我们脚下的这条路被铺成了红飘带的样子,她象征着中国革命由此从胜利走向胜利,走上了一条走向成功的红色道路。
长征,为什么从于都出发?
当年,中央的最高决策机关为什么会选择在于都集结出发长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
第一,是由当时的战场形势所决定。国民*的兵力六路分兵直攻中央苏区,只有驻守在西南角的是广东*阀陈济棠,陈济棠曾三次通电反蒋,蒋介石对他也是忽打忽拉。陈济棠担心蒋介石把红*打败之后,会把他的割据地盘吞掉。应他的要求,与红*达成停战借道的协议。所以把突破口选择在中央苏区的西南角,于都离第一道封锁线抄小路也只有90公里。
2
第二,是由于都的地理位置所决定。于都距离当年的主战场兴国、石城、长汀等地,都是在八、九十公里左右,各主力*团一天时间都能够到达于都,这样便于大部队的迅速集结和安全突围。
3
第三,是由于都的*治、经济条件所决定。于都是全红县、大后方,人员、物资比较充裕,便于大部队的补充和给养。因此,主力部队将防务移交给地方部队之后,先后撤离战场,在于都集结休整长达10天之久。
伟大的万里长征,从于都出发!
年10月,红*主力8.6万人跨过于都河,从这里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当年,整个中国的革命事业命悬一线,危在旦夕。是长征拯救了革命,是历史选择了于都。
假如你不明白中央红*长征出发是哪里,请看以下图片和说明文字:
中共*史记载
中共*史出版社年出版《中国共产*历史》第一卷上册第页至页是这样记叙的:“10月10日晚,中央红*开始实行战略转移。中共中央、中革*委机关也由瑞金出发,向集结地域开进。10月16日,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从17日开始,中央红*主力五个*团及中央、*委机关和直属部队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长征。”
这已明确肯定了中央红*出发地就是于都。
肖华同志说
亲历长征的肖华将*所写的《长征组歌》,在歌词中唯一留下的赣南地名就只有“于都”――“红*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年10月17日夜晚,8.6万余名红*战士,从8个渡口出发,在战马嘶鸣声中,开始渡过于都河。
杨成武同志曾回忆
“向前,向前,迎着蒙蒙的暮霭,听着那越来越小的水声,渐渐地,那声音被急行*的脚步声代替了。就这样,我们离开了于都河畔的乡亲。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我们战斗、行*一年零两天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开始!”杨成武将*在回忆录中,记录了当夜的情景。
人民日报曾发表
年9月20日,为纪念红*长征胜利70周年,《人民日报》在一版发表任仲平(地球人都知道,这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组的笔名)署名文章《长征,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开篇是这样写的:“1934年10月的赣南,一支濒临绝境的队伍从于都河边出发,迈开双脚,历经艰险,在重兵追堵中一走两万五千里,走到陕北,走向民族救亡前线,走出中国革命新局面。”;结尾是这样写的“今天,于都河的潺潺流水和大渡河的翻滚波涛中,历史的遗迹依稀可辨。在纪念红*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日子里,从城市和乡村,从中国的很多方向,一支支队伍沿着红*的足迹上路。70年前的历史,便以这样的形式不断走进我们的生活。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知识积累,更是一种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伴随着精神的追寻,事业也在延续。如果把目光放得更远,将今日之中国,放在五千年文明古国发展进步的大视野里,放在中华民族寻求复兴的大背景下,放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大格局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身处的位置——那段开始于70年前的伟大远征并未结束。”
年10月19日,为纪念红*长征胜利80周年,人民日报发表任仲平署名文章《铸就我们民族的精神航道》,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江西于都,中央红*长征出发纪念馆。墙上,80双草鞋组成一幅中国地图。那一支脚踏草鞋的队伍,从这里开始跋山涉水、历经九死一生,将足印刻写在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
叶剑英同志说
叶剑英同志为怀念当年赣南*区*治部主任刘伯坚写的诗:“红*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体现了革命战友间的真挚情意,再现了一幅真实感人的送别场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5月25日国务院将于都河畔的8个长征出发主要渡口和中共赣南省委等6处旧址以“中央红*长征出发地旧址”的统称,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陆定一同志说
解放后,曾经担任过中宣部部长的陆定一同志在长征途中写就的《长征歌》里的第一首:“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这首诗就是当年中央红*夜渡于都河踏上漫漫征途的真实写照。
*鹏生同志说
年9月,时任于都县委*史办主任*鹏生在《*史文苑》发表《揭秘长征出发地之争》一文中提到,长征出发地之争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长征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一阶段从*的领导人到普通的红*战士,从国内到国外,基本上说中央红*从于都(年前称雩都)出发,未发现其他不同说法。
美国作家斯诺的《西行漫记》对中央红*长征出发的描述是,“当整个红*实际上已经集中到赣南雩都附近时,长征的命令就颁发了。长征是从年10月16日开始的。”根据当时的翻译吴黎平说,《西行漫记》中关于毛泽东个人经历和长征问题都是毛泽东同志亲口介绍,记录整理后还经毛泽东同志审阅过。
上述文章还称,第二阶段,自年全国解放后至年,这一时期在各类文献、著作中长征出发地由“一地”变成了“四地”,即江西的瑞金、于都和福建的宁化、长汀。
第三阶段,年至年,这一时期,*史权威部门的表述中“四地出发”修正为“两地出发”,即瑞金、于都出发。
第四阶段,年后,这一时期中央*史研究室的同志亲临长征出发地考察,又召开了全国性的纪念长征出发理论研究会,*史权威部门和绝大多数*史工作者基本统一了认识,*史界基本认同于都出发的说法,同时也还有少部分同志持瑞金出发的观点。
中共*史出版社年出版《中国共产*历史》第一卷上册第页至页是这样记叙的:“10月10日晚,中央红*开始实行战略转移。中共中央、中革*委机关也由瑞金出发,向集结地域开进。10月16日,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从17日开始,中央红*主力五个*团及中央、*委机关和直属部队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长征。”
*鹏生认为,上述表述保留了原版第一句话,是由于当时的瑞金领导对中央*史研究室考察人员提出了异议,但这种表述已明确肯定了中央红*出发地就是于都。
于都集结出发
年10月8日-13日,中革*委,中共中央红*总部和红*主力*团也分别从瑞金、兴国、宁都、长汀等地撤离战场,来到于都以北地域集结休整,于10月17-20日从于都河的八个渡口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
根据红*回忆录
根据红*回忆录,红*渡河是在10月份,当时于都河处于枯水期,平均水深为1到3米。所以,红*从于都的8个渡口出发时,有5个渡口是搭设浮桥。根据最新的研究,红*渡河的意图,其实也为敌人所知晓。他们料定红*会从西南方向突围,于是在沿途布下了重重封锁线。为了监控红*的动向,敌人的飞机也时常在于都上空盘旋。为使渡河行动不被敌*发现,所有行动只能在夜间秘密进行。
从年10月17日夜间至20日,在4天的时间里,红*每天下午5点开始架设临时浮桥,通宵渡河后,第二天早上6点半之前又将浮桥拆除,反复拆搭有15次之多。
年5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于都,凭栏远眺,伫立良久。他说,这里是中央苏区,是红*长征的出发地。我这次到赣南,就直奔于都来了。我来这里也是想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中国共产*不忘初心,全中国人民也要不忘初心,不忘我们的革命宗旨、革命理想,不忘我们的革命前辈、革命先烈,不要忘了我们苏区的父老乡亲们。”
瑞金
央视新闻频道以
“新长征,再出发!”为主题
对江西瑞金,红色故都,长征出发地
进行了特别报道
红都为何选定瑞金
瑞金位于江西省东南边陲,武夷山脉西麓,与福建省长汀县相邻,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府诞生地,也是举世瞩目的云石山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
瑞金市鸟瞰图
*的“八七”会议后,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相继建立了各级地方苏维埃*权。年1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新局面。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使召开“一苏大会”和建立全国统一苏维埃*权具备了条件。但受国内错综复杂形势的影响,召开“一苏大会”的时间几度变更。
红*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共苏区中央局和苏维埃中央*委最终确定了“一苏大会”的开幕时间,但未确定开会的具体地点。也就是说,即将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定在什么地方尚未确定,当时也难以确定。从当时的部署判断,可能设在长汀。
年9月28日,毛泽东、朱德等红一方面*总部领导人抵达瑞金县城东北的叶坪村宿营后,情况即发生了变化。几天后,苏区中央局和红一方面*总部改变原定移师长汀的计划,选择瑞金叶坪村作为召开“一苏大会”的地点,并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确定在瑞金。
叶坪革命旧址群
“这与瑞金的地理位置、革命斗争历史有关,更与邓小平在瑞金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关。”瑞金市委*史办主任刘前华介绍说,瑞金坐落在赣、闽、粤三省接壤要冲,地域居中,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同时,瑞金地处边陲,离中心城市较远,敌人未驻重兵,与赣南各苏区县比较,瑞金更为偏安。叶坪村野旷阔大,环境优美,古樟参天,幽静宜人,从*事角度看,这个茂林之村便于防空。
叶坪旧址列宁台
“瑞金还有深厚的革命基础。”刘前华说,特别是在邓小平临危受命当选瑞金县委书记后,瑞金全县局势稳定,他狠抓县、区、乡三级苏维埃*权的建立、恢复和整顿,成立了县苏维埃*府,兴办干部培训班,重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领导干部群众开展节省运动,要求每人每月节省8斤口粮,以供前线之需,“邓小平卓有成效的工作使瑞金全县一片红,形势越来越好”。
“一苏大会”胜利召开
坐落在叶坪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府旧址,芳草如茵。土*色的房屋外墙上,斑驳的标语虽然已经褪色,沉淀的却是昔日峥嵘的岁月。记者驻足聆听,80多年前的那一幕仿佛又浮现在眼前。
一苏大旧址
年11月7日,位于瑞金城东北6公里的叶坪村张灯结彩,鼓乐喧天。这座古樟掩映的村庄,也因为这一天载入了共和国的史册。
这一天,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叶坪村谢氏宗祠隆重召开。大会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随后选举产生了临时中央*府,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出席人员合影
当晚,数万群众提灯演戏,施放焰火,发表演说,欢庆全国性红色*权的建立,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开国大典”推向了高潮。
会议结束后,谢氏宗祠被木板隔成了15个房间,作为会上成立的外交、*事、土地、内务、财*、教育、司法、劳动、工农检察9个部和国家*治保卫局“九部一局”的办公室。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各部委办公地点
此后,又增设了国民经济部和粮食部,形成了适应革命战争和*权建设需要的、精简高效的*府架构。毛泽东同志曾说,“这是一个国家的雏形,麻雀虽小,肝胆齐全”。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出版局、中央印刷局
“一苏大会”后,瑞金改名为“瑞京”,瑞金县划为苏维埃临时中央*府直辖县。瑞金由此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红色首都,叶坪村成了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心脏和枢纽。
共和国雏形和预演
历史学家评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次预演。
“其原因就在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已经具备了新中国的基本特征,或者说很多地方是相似的,并且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刘前华认为。
一苏大会址
首先,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里面,规定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大众是苏维埃共和国国家的主人,他们有选举权、被选举权,有权选出代表来讨论和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要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提出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全国各民族,这种发展有主观、客观条件变化的原因,而根本点仍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再就是,关于民主和专*的关系。毛泽东年撰写了《论人民民主专*》,而早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也提出了民主专*的概念。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府成立后,卓有成效地进行了管理国家的伟大实践和理论探索,积极开展轰轰烈烈的建设活动,在*权、武装、经济、法制、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土地改革、干部作风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此后各个历史时期乃至新中国*权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松撰文分析,我国在*权建设上的许多举措,都能在历史轨迹中找到许多因果渊源的对接点。
“从国体看,我们现行人民民主专*是由苏维埃共和国的工农民主专*发展而来的;从*体看,我国现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苏区的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发展而来的。”胡松认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与现行国体、*体之间是一种血脉相连的关系。
瑞金,共和国的摇篮。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
商务合作:
小编绩效与“在看”挂钩!
点“在看”给小编发个红包吧!
在看的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