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南部,有一座充满活力的古城。时值盛夏,宜访山水,穿越万里云层,跨过千里土地,在火辣的日头下,赣南的一城美景,徐徐铺陈在我们眼前。赣州,又称“虔城”,据五岭之要会,扼闽粤湘之要冲,是沟通南北的宝地。如今的赣州,田园山水秀丽,市民生活安逸,而若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千年以前,便能窥见江南宋城“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繁忙景象。“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行走在赣州,苏东坡笔下的美景近在眼前。“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红*长征前夕的壮语犹在耳畔。你能在矗立千年的巍峨古城墙上探访诗人们的足迹,也能在低调静美的诗意乡村中寻得桃花源的踪影。纵使时光流转,风云变幻,赣州的美,却依然灵动鲜活。
红色故都,传革命精神
说起赣州,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这片土地上所播洒的红色故事。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府所在地瑞金,到诞生了56位开国将*的“将*县”兴国,再到打响起义枪声,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争的指挥中心、主要战场宁都,赣州以其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感受苏区精神。而我们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则是赣州红色文化地图上另外一个重要注脚,中央红*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县。
地处赣州东部的于都县历史悠久,建县于西汉高祖六年,所辖地域含现瑞金、会昌、石城、宁都、安远和寻乌诸县,素有“六县之母”之称。中央苏区时期,于都人民更是倾其所有,为红*长征贡献自己的力量。多年后的今天,穿行在于都县的大街小巷,依然能够感受到烙印在这座城市血脉中的红色印记。年10月,中央红*8.6万人在于都集结,踏上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为了支援红*,当地人民自发捐献物资,家中的最后一碗米送去做*粮、最后一尺布拿来做*装、最后一块木板送去架浮桥,万千民众同红*战士一起,在于都河畔谱写了一曲*民情深之歌。如今,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以情景剧的形式再现于中央红*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的渡口边。为了弘扬长征精神,于都县文广新旅局组织志愿者,推出了大型情景剧《告别》。每周末上午,游客们都能在志愿者的深情演绎下,重温这段动人的历史。
进入纪念园东侧的纪念馆,游客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实物模型展示等多种形式系统了解红*长征的全过程。在深耕红色故事之余,打造数字景区,也是于都县中央红*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的重要布局。“疫情期间,纪念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模式,我们的数字展览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观看展览。”中央红*长征集结出发纪念馆副馆长钟敏向记者介绍道。此外,组建职工业余合唱团体“长征源合唱团”、深入学校培养“小红星讲解员”、开展“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等多项举措,让于都县的红色故事在新时代以更为丰富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一望无际的绿色菜田、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面、错落有致的民宿餐厅,在距中央红*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仅7公里外的潭头村,一幅欣欣向荣的田园乡村图景正在被勾勒。置身在现代化的潭头社区中,你很难相信,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带动下,“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这样的贫困状况成为过往,村民们过上了富足的新生活。“我现在开了民宿,有4个房间8个铺位,每个月能挣块。”潭头村村民孙观发手捧一杯热茶,高兴地说。像孙观发一样开起民宿的,在潭头村还有多户。年,潭头村成立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最初有户村民加入,大家共同出资,发展乡村民宿、“富硒宴”特色农家乐、土特产专卖店,接待红色研学团队。
旅游,让潭头从落后的贫困村变为小康路上的模范社区。谈及未来发展,潭头村*支部书记刘连云表示,“我们想注册属于潭头村自己的商标,把村里的富硒产品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里。”骄阳之下,乡间旧貌换新颜,潭头村的蜕变,正是赣南地区经济腾飞的缩影。
客家摇篮,扬文化风帆
作为“客家先民南迁第一站”,多彩的客家文化,是赣州的另一张名片。自东晋以来,中原汉族不断南迁,在经历了数次迁徙后,赣州成为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之一,又被称为“客家文化的摇篮”。如何快速与客家文化产生情感互动?品尝美食,绝对是感受这座城市文化最幸福的方式。相传,明朝时,江南才子唐伯虎云游至安远府,热情好客的客家大娘用猪瘦肉、猪肝等食材熬制成汤,配上客家米粉招待了他。吃完,唐伯虎大赞这米粉香、嫩、滑,并为之取名为“三鲜”。每日晨起,一碗冒着热气的“安远三鲜粉”,是唤醒赣南客家人一天新生活的钥匙。
从一座山走向另一座山,客家人的先辈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迁徙,在异乡的颠沛流离,让他们更喜欢聚群而居。围屋是客家最典型的建筑之一,集家、堡、祠3种功能于一体。赣南现有大大小小余座客家围屋,高耸陡峭的围墙、屹立在屋角之上的炮楼、遍布的梅花枪眼,让赣南围屋的外表像*事堡垒般冷峻森严。但推开古朴厚重的大门,看到屋边挂着的串串红灯笼,又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提到电影《大鱼海棠》中的建筑,几乎所有人都会想到福建土楼,却鲜有人知道,位于安远县的东生围,也是这部动画电影的原型之一。影片中两次出现的“金母长生”匾额,如今还悬挂在围屋的厅堂上。
围屋内一砖一瓦的布局,皆有讲究。经7扇大门进入东生围,里面是7条由鹅卵石铺设的街道,彼此环绕相通,串联了围屋内的个房间,如果没有引路人,初次参观的我们,定会被这座迷宫一样的建筑困住。赣南围屋之间,既有“宫”的气势,又带着“园”的巧思。
常言道:“无山不住客,无客不住山。”客家人对山有着独特的眷恋,而久居山中,自然少不了茶的相伴。在赣州龙南市的虔心小镇,我们开始了一场关于茶的寻踪之旅。以“虔”文化为主题,融合丰富的山水茶竹资源,打造集自然风景、田园风光、客家民俗、虔茶文化为一体的家庭休闲度假体验基地,是虔心小镇的目标。置身于小镇的万亩茶林中,好似穿越回宋朝的御茶园,抬头便是满目苍绿,即使是炎炎夏日,也能感受到沁人心脾的凉意。
如果你想寻觅一处远离城市喧嚣的心灵氧吧,这里还有一片藏身于竹海之中的山间别墅,依山傍水、静谧优雅,无论从哪扇窗向外望,皆能收获美丽的风景。在景区内的榨油坊中,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古法榨油的乐趣,一座灶台、一架水车、一个碾槽,只需几样简单的工具,就能收获晶莹剔透的茶油。不远处的腐竹坊、土窑鸡坊、酒坊中,同样满是前来打卡体验的游客,手作工坊不仅能烹饪出地道的客家美食,更让传统文化得到发扬。
东江源头,连千里情思
赣南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江西九十九条河,只有一条通博罗。”民谣中所唱的这条河就是九曲河,它流经龙川、河源,汇入珠江的支流东江,直至深圳东深供水工程,成为粤港居民饮用水的供给源。而三百山,正是九曲河的发源地。
自三百山奔涌而出的东江之水,为香港提供了70%至80%的淡水资源,是一处对香港同胞具有饮水思源意义的自然生态旅游胜地。50多年来,安远人民时刻将周恩来总理“一定要保护好东江源头水”的深情嘱托放在心上,为了保证水质,三百山景区成立了江西省首个生态执法局,创新实施“三禁、三停、三转”的生态保护措施,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景区开发的前提,涵养出一泓清泉,泽被万香港同胞。同样,景区入口处,香港同胞捐资修建的思源亭、思源宝鼎等纪念建筑,也见证了他们心向祖国的真情。
清澈的东江水,解决了香港的用水难题,也连接了两地人民的心。曾经,三百山景区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而“养在深闺人未识”,近年来,随着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在赣州文旅局的大力宣传下,景区吸引了大批港澳地区同胞前来进行研学旅行。山行不止,余韵不歇,为了丰富业态,三百山景区附近还建有房车营地、虎岗温泉、越野公园等多样化的旅游设施,让来到这里的游客能拥有多层次的游玩体验。
在龙南市的南武当山景区,也可以感受到赣州旅游的快速发展。南武当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以丹霞峰丛、峰林地貌景观为特色,群岩涌秀、直指天穹,沿国道绵延十里,奇峰林立,构成一幅“十里画廊”的壮美画卷。远处是高天流云,脚下是无尽青山,行走在全长米的玻璃栈道上,能将南武当山的美景尽收眼底。
正午的日头下,爬到半山处的我们被一阵饭菜的香味勾住了*,寻着找去,竟发现了一家开在悬崖峭壁上的民宿。这家名为花·栖迟的民宿由3位女掌柜合伙开办,分为上下两层,还设有观景台和烧烤餐厅,天气好的时候,能欣赏到绝美的落日和星空,对于疲惫的登山者来说,能遇到这样一家民宿,真是旅途中的“小确幸”。
每隔百米,就能在山道旁看到写有鼓励话语的立牌,针对来自粤港澳地区的游客,景区还特别配有粤语的播音解说,微小的细节中,透露出景区对游客的体贴。“我们景区原来叫小武当山,后来改名为南武当山,是想通过努力,让大家知道,赣州也有一座武当山,景色非常美,不逊色于别的地方。”导游小王充满信心地对我们说。
今年年底,贯穿江西、广东两省的赣深高铁即将建成通车。届时,赣州至深圳的乘车时间将从7小时缩短至2小时。便捷的交通让两地步入2小时*金旅游圈,也让赣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与粤港澳大湾区庞大的消费群体实现“无缝对接”。这座安静的古城,正在经历一场全新的蜕变,而你我,皆是见证者。
图片来源于官方及自采
环球时报汽车周刊
环球时报时尚周刊
环球时报地产观察
环球时报前沿观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