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冈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宁都文苑宁都书画界翘楚风采录
TUhjnbcbe - 2021/8/11 12:47:00

用师德弘扬美术精神,用艺德推动书画发展

纵观当年宁都画坛也曾风流一时,罗牧、曾兆芹、刘雨叔,可谓画坛翘楚。

曾兆芹早年求学上海美专,深得刘海粟亲炙,苦心孤诣,云烟雾霭,浸淫笔端。海老九旬时,手抚曾兆芹画作感慨良多,挥笔题写“晚芳犹香”,而曾兆芹诸多墨宝至今深藏在宁都县文化馆,为镇馆之宝。

花鸟画家刘雨叔也曾入上海美专,后家贫返宁,求学求果,靠其个人聪颖,深研花鸟之精髓,其画姿态万千,有*老之遗风,秋园之朴茂,艳妍古雅。

二老画作之精妙,从赣南到整个江西都颇具威望。

唯一让人感到可惜的是,因当年出于对二老画作的保护着想,没能将墨宝寄送省区鉴别,赢取江西画派“十老”之名。

再看当下,笔功画境造诣登峰者反而寂寂无名,投机取巧附庸风雅之辈反倒滥充于世。

为止欺世盗名之风,传鉴画匠挥笔真意。

特附曾兆芹、刘雨叔传世名作供大众欣赏。

(一)

曾兆芹像刘海粟题晚芳犹香暮春轻柔的晚风,流动着花城特有的芳芬;落霞调动了万紫千红的色泽,把远空熔成一片金碧辉煌的火海。年月1日。医院五号病房洁白的五层大楼绿树掩映,花期已过的几珠英雄树,仍忠贞不渝地给人们捧着一两硕大恋枝的花朵。九十高龄的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就住在大楼的号病室。此刻,他正闭目养神。房门缓缓打开,江西省宁都县文化馆馆长钟东林等轻轻步入,崇敬地端详着这位举世闻名的画坛大师。"您的学生曾兆芹委托我们来看望您。"年轻的钟馆长有意把"曾兆芹"三个字音咬得特别重,浅浅地说明了来意。"曾兆芹?"细密的皱纹在刘海粟清癯的脸庞上聚集,继而眉锋一耸,双目炯炯放光。他用浓重的常州官话急切地问:"他在你们那里?年纪也很大了吧?""是的,他在我们县,今年87岁了…………""他身体怎样?还在做事吧?"又是一串问号。"他身体还好!这是他的近作。"说着,钟馆长展开一本精美的画集。霎时,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小桥流水,村野人家。那么多的"美"组合成神奇的世界。眼前飞旋的是五彩的长河,缤纷的落英;空间回荡的是美妙的音符和旋律………这是热情的诗,光明的歌,希望的画!刘老握着高倍的放大镜,大声赞叹:"好,很好!""大胆!用墨活!""墨色很好,没有一点俗气!""他的画气魄很大,这种人才是少有的。"刘海粟激动不已,语言间充满着感慨和叹息,他的手时时颤抖起来,不得不掩卷稍息。他头脑中的万花筒一刻不停地旋转,六十多年前的生活之画在洁白的天花板上变幻…曾兆芹(-),原名曾柴僧,幼时家境贫寒,但倔犟的他于年考入上海美专,当时的校长是刘海粟。在美专,曾兆芹努力汲取众家之长,素描、国画均有较高的造诣。毕业后,经刘海粟介绍,曾兆芹到湖南的一所中学教书。后因思乡心切,毅然返回江西,在宁都中学担任美术教师,在“文乡诗国”施展他的才华,为家乡培养了许多艺术人才。文革时期,他下放到宁都一个远离城市的小村庄。在这期间,他醉心于翰墨,几乎日日写生,临池不辍。十多年后回到县城,他被安置在县文化馆,此时他已是鹤发长须,步履蹒跚,但他的书画功力更加深厚。
  曾兆芹的国画,受其老师刘海粟的影响大。刘海粟的国画豪放大气,笔下水墨淋漓,实为一代宗师。曾兆芹国画的表现手法既有刘海粟的水墨淋漓效果,又有自家风貌。他画山水,多以书法笔入,线条刚健有力。在用墨上喜用宿墨,墨分五色,加以用笔的灵动,显得真气弥漫、气韵生动。他曾说,“我以胆大心细之道作画作书,若不胆大心细,则往往格调不统一,平衡不相宜,迟缓以至于失败,心细可使粗率之处得善于终局,胆大则出于勇气,而促使其开拓”,还认为“作画之法,大体则有,实体则无,基本规律应掌握,但不为规律法度所囿”,这是老人书画经验的总结,也是他独特表现手法的真实写照。他在题画诗中写到:“诗画豁然见心胸,诗意常在画图中;摩诘诗画两相证,画兴诗趣有同风。”朴素而寓哲理的诗句可见其当时的心境。曾兆芹的书法被画名所掩。他写的墓志,主要取法“二王”、颜真卿,气息清新纯正,虽是小楷,却显大家风范。他平时作书,常面壁静思,一旦胸有成竹,大胆落笔挥洒,一气呵成,并不计较于一点一画,有法似无法。他主张写字要意真情深,“写胸中之真情,不落虚荣与窠臼”“意到则情生,情生则力举,力举则才发……”。他推崇苏东坡、*庭坚的“尚意”。从曾兆芹的书法作品中可以体会到其寄情于艺的胆识与胸怀。
  年,刘海粟为曾兆芹题写“晚芳犹香”,对其书画艺术成就给予了肯定。曾兆芹自传柴僧出生于江西宁都县城东的一个小商民家里,在一八九八年,即光绪戊戍年。从小多病,瘤*遍体,经外科医生用土法火针疗治,幾死。不及十岁母亲逝世,父亲送我上私塾,读了几年旧书再考进江西立第九中学校。当时,洪子垣先生教我学国画及日夲画。九中毕业后,適逢"五四"运动,在上海读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渴见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先生,经考试入学。次年无力激纳学费,遂以免费生优待,以至于卒业。美专教务长吕秋逸先生原是南京支那内学院教授,专讲印度哲学,内学院院长欧陽竟元先生,江西宜*人,吕先生其门下士也。因此我曾一度到支那内学院做研究生。美专毕业以后专任省内外各省立中学师范教师,历四十余年并坚持作水墨国画。早年受南齐谢赫六法论之熏陶,爱其气韵生动,一笔不苟之美,而去时俗之弊,北宋郭熙以为笔墨需自己掌握,心不坚,笔不灵,虽身置于名,山水于中,犹怏怏无所得。山川与予心,神遇而迹化,方能神思,感受别成风格,予以胆大心细之道作画。画者不心细,则往往生于格调不统一,平衡不相宜,不胆大,则迟滞蠕缓,以至扵失败。心细,可使粗疏潦草之处得善于终局。膽大则敢于出勇气,而促其开始,心细忌拘谨,胆大收放心。其为效则存乎各人心灵之掺持也。学习无止境,王荆公有:"水光山色碧浮浮,落日将归又少留"之句,盖言年老犹倦恋于山水之间而不能自己。予所作大中小风景人体画,以及单色彩色画,先年各类画件全部散去,今之水墨山水画等,署名柴僧,以嫌柴生之名近俗,遂易今名。今有诗豪一卷,散文两春,中外地理教案二卷。又与刘劲峰同志合选魏冰叔先生文七八十篇,以病,无力详加注释,共同校勘,姑置之。诗文书法,夲与题画有关,而我先父,当年虽是一名小商人,却倦倦于读书写字,有极其广泛的心得。一九八四年三月一日。庞寿印曾柴僧在*协会上投票曾柴僧赠诗与蔡爱仁落拓襟怀苦无谓,且爱枝頭有好音,心思浩茫连天宇,无情山水通有情。枕上推敲睡有余,一字何必断胡须,一十年山居八句外,雉得生来须胡涂蔡爱仁在台湾回赠柴僧一首。海角风波静,天涯故旧疏。千金难一字,万里忽来书。落拓诗情在,悠然画意舒。光阴真迅速,老眼己胡涂。邱和呜像原文化部部长*镇与曾柴僧一起交流曾柴僧的老师吕凤子像吕凤子画吕凤子画《动归思》作于年春天,当时重庆*治协商会议在中国共产*的努力下,已经达成了种种有利于和平建国、并在相当程度上有利于人民的协议。因而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激起了亿万善良的人们对实现全国和平统一、民主团结的深切期望。这个协议曾在一段时间里成为国统区很多人衡量是非的重要尺度。在这样的*治背景下,原来逃难离开家乡的人,都认为回去的时机已经成熟。风先生当然也和大家一样,思乡之情日益强烈起来,因此,创作了这幅清新悦目的《动归思》。这幅画的题词是借用了辛稼轩《清平乐(村居)》的上半阕:“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作为副题,主题是:“丙戌写稼轩词颇动归思。”写稼轩词是为了表达“颇动归思”这个主题而迁想得出的艺术形式,并不是为了要表达辛词而画这辐画的。画中的白发翁媪,就是凤先生和夫人,紧跟在身旁的是五岁的孙女哈宝。溪边的垂柳在春风中摇曳,他们漫步细语在青草地上,耳边听到的都是乡音。凤先生确是把自融入了清新秀丽的稼轩词意里了。然而实际上是作者画出了他在强烈的思乡情意中所产生的幻觉,因而深刻地表达了“动归思”的感情。这确是一幅诗情画意很浓的写意画。不过,这幅画的画意,只用一般的离家思归来理解它,是不够的。还需要从中国人民浴血抗战八年,人员伤亡逾千万,方始争得最后胜利。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来考虑。抗战八年,凤先生身经国破家亡的惨痛,而今幸得生还,这时自然产生“归思”的情意。凤先不但是要回去重建家园,而且他还有他自己的隐痛。在八年的流亡生活中,四弟夫妇死于重庆,三弟媳死于江津,二弟媳与岳母死于高淳,六岁的侄女夭折在壁山。年风先生大病不死,在医院曾自赋《忆江南》词曰:“计死欣曾封隙地,无家哀莫揖归*。”(见图25),现在抗战胜利了,有家可归了,这些游荡在外无家可归的亡*,不也在期待着凤先生能回去为他们“揖归*”吗?凤先生是不信*神的,所以,他画这幅画时,不仅是思乡之情的流露,而且还表达了庆贺抗战胜利的爱国情意。这幅画就是用这样复杂的感情画出来的。它的意境境约动人,能深深地打动游子们的心,也能激发起一切爱国者的共鸣。这是一幅画味隽永的写意佳作。吕凤子自画像蔡爱仁书法邱和鸣书法邱和鸣书法邱和鸣书法曾兆芹书法曾兆芹书法曾兆芹书法琴清月当户花香春满庭清风明月夲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四十谁云是,三年不製衣,贫知世路险,老觉道心微。落拓襟怀苦无谓,且爱枝頭有好音,心思浩茫连天宇,无情山水通有情。从这张画里,给予我的是强烈的震叹,他的精神世界是如些丰富,意境是那么高远,从这里边我们可以读出柴僧老人水墨世界里所展示的人文情怀与操守。欣赏此图构图让人联想到八大山人的孤松图,潦潦几笔构画出树的主枝,遠处山水若隐若现,细处线形显放射形结构,使观者味之无穷。柴僧的山水用笔简洁高古,此幅有西画之光影效果,虚处留白,黑处有物,尽显大师风采。此幅应为柴僧老人精品之作,曾刊于八十年代的挂历之中,此山水写意传神,画之近景枯树丶村居简单几笔写意,水墨效果突出,画面中段,不加笔墨留白,上段两座高峰耸立,也是大写意笔法,用笔如书法之屋漏痕,回之久远。柴僧的花鸟非常传神,六只骜丝皆神态各异,紫滕花用草书法写出,线条苍茫高古,韵味昂然。此画构图主要突出最近的两棵树,树背后的风景都是点缀,树干纯用书法笔写出,是典型中國文人山水的写心之作。明显此画受八大影响太多,这张画说他是八大的再传弟子一点都不为过,画的水墨效果也不会比八大差很多。用笔简练高古,韵味十足。草书笔法苍劲浑厚在此画中得到最终体现,大胆心细是柴僧一生之中的感悟。此画让我们切实感受到大师扎实的线条功夫与真实情怀。山水太俱象则无味,纵观近代山水大家中,有几人能达到如此高境,此幅山水笔墨酣畅淋漓尽致,确实感叹偏远之地荒芜了一块纯质美玉。纵观柴僧山水,传统对他的影响是无可置疑,而吕凤子,洪子恒等人对他的影响也是较大,西画素描的影子也能在此画中找到。他好友游老先生告诉我,柴僧说过欣赏字不能看外形,要看字的空白处,所谓计白当黑就是此意。柴僧老人的书法受刘海粟大师影响较大,在传统基础上,柔入了章草的用笔,线条苍茫劲健,韵味久远。八大山人曾有双鹿图,柴僧的鹿图无疑是八大的再版,造型精准,生动有趣。花鸟画中竹蕉鸟是常见题材,此鸟颇似朱耷的孤鸟,应是老人自况。此图为柴僧老人八十五岁之作,此时老人己近盲如宾虹翁,用笔纯用草书意境,此画是老人写生之作,远处丛林。笔墨森然,近处用墨虚实有度,错落自然。老人画山水先用炭条构出腹稿,然后大胆挥洒,细心收拾山石树木,此图应是老人晚期山水,传神写摹已达化境。近代花鸟大师潘天寿的荷芰图让人味之无穷。从此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柴僧老人的博与专。专就是无论山水花鸟用书法用笔加上水墨淋漓的艺术效果,以大写意法写出。问世上几人能做到。同上图用笔不同的是此图笔墨吸取八大画荷法,线条圆润简净。无尘俗味。此图应为写宁都翠微峰云山之作,柴僧老人曾画过翠微主峰,孤峰耸立,峰半有几片云霧环绕,宛若仙境,实为构造之妙也。此书用墨浓谈枯湿相宜,用笔劲健洒脱,气息高妙。颜慈鹤发一僧翁,海栗高徒传统功;名动西江维艺妙,古风苍劲世人崇。一一文雅居赞柴僧老人此联应为写宁都佛教名山莲花山,莲花山有一名寺青莲古刹为西晋所建,为江佑佛教胜地,老人借景舒怀,用笔湿润劲拔,韵含丰富。*山奇松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国画界比较流行的题材,老人写松纯用水墨重笔,显得伟岸俊奇,山石虚实相间,气息纯正。在柴僧老人的画作中,有些显然是应酬之笔,虽逸笔草草,可尽显拙韵。柴僧老人的云山笔墨生动自然,生于本性,出于机轴,师古人、师造化(石涛语)为山水画之根本。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诗意尽显此图。画水禽是近代写意大师的一大喜好,苦禅的野鸭,生动有趣,呼之欲出,柴僧老人的鸭子顾盼有情,形象超然。水墨画牛是李可染的独门绝枝,柴僧的牛稚雅朴拙,憨厚可爱。流韵图在似与不似之中,看山不似山,心机远尘凡,笔底随云,孤舟写诸湾,古人之意尽显笔底。曾兆芹小楷墓志(二)人物简历:刘雨叔(一)原名刘文卿,笔名矍叟,原籍江苏省邗江县,抗战时期迁居宁都,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在抗日时期,刘雨叔随苏、赣、皖三省流亡青年,在大江南北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在赣州、宁都两专区举行过多次个人画展,把义展所得全部献出,以作抗日经费,其事载新赣南《民国日服》及《正气日报》,新中国成立后刘雨叔作品多次参加省、地画展并获奖,年前后在宁都师范组织了西游画社,在全校掀起了国画热,8O年代后,协助宁都文化馆,多次开办美术讲习班,为宁都县培养了一批美术人才,年国家文化部*镇部长到宁都县视察工作,对他作品大加赞赏。刘雨叔一生创作了很多国画,除宁都文化馆收藏部分外,大多散落民间。他的国画怍品题材广泛,尤以花鸟著称,是赣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刘雨叔在画作前留影刘雨叔年青时像说起刘雨叔,记得八十年代初,宁都县文化馆举办过二期花鸟山水培训班,刘雨叔为培训班教师,笔者回忆起那段往事与学习经历,晃如昨日,历历在目,当时在文化馆刘维祺老师的引荐下,笔者有幸参加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培训班,这些日子刘雨叔老师不厌其烦教我们如何用披麻皴,斧劈皴勾皴,如何用竹叶点,梅花点点染,如何用水用墨及布局构图,为学员以后的习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学期快结束时,老师还为我画的猫配上牡丹与草石,这幅画与这段经历对我确实难以忘怀,从那以后,我慢慢懂得了传统山水花乌的用笔用墨,懂得了写意与工笔的基夲原理。刘雨叔老师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古往至今,大凡有成就的艺术家,极具个性,如徐渭,八大山人。刘老师神情矍烁,双目炯炯、清颀干瘦,性情耿介率真,他做人不义之财,分文不取,朋友有难,倾资相助.那怕是家里揭不开锅盖,他还在怡然自得,醉陶在自己的笔墨情怀中。记得傅雷说过:真正的艺术家都要有赤子之心,〝赤子〞就是正直,坦诚,不虚伪,为人为艺更应如此,宁都文化馆有一年办画展,刘老的画被安排在一位媚俗的作者的画之后,他气得一下把自己的画作从展板上扯下,不再参加展览,由此可见,他的性格是很倔强,他很少主动以画示人,以至于现在在市场上几乎看不到他的画作。“画格即人格”,他以清雅逸气、疏淡旷远的意境,使作品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刘雨叔天赋聪敏,多才多艺.除绘画外,还擅长唱戏,油漆,曲艺和文物考古.他的水墨丹青,笔法奇特,色彩强烈,深受吴昌硕海派花鸟的影响,善长于花卉,山水,翎毛,人物亦画得栩栩如生.。他的画粗犷而不失雅逸,甜淡而极至清远。藤本、虫鱼、古松、修竹、鸟兽、走禽、山川、无不涉猎其中,画面水墨晕染、淋漓酣畅,在凝重简括中闪烁着刘老师纯情的笔墨灵性,赋予花鸟画更深刻的寓意及内涵。他作的人物画不多,唯《苏武牧羊》,《屈原》与《岳母刺字》画了上百遍.这一件件作品全部是发自肺腑,运蕴而成,《钟馗捉*》和《济公扶危》等人物画也时常在他笔下出现.他中年时期曾作过一幅《渔家乐》,描绘了九十九个形态各异的渔民在繁忙河上打渔撒网的生活状态。大凡老一辈的艺术家,不仅人品画技足以令人称道,在诗文才情功夫上也是蕴涵丰富,刘雨叔与*秋园先生抗战时期相识,他俩是经一位“爱好国画”的朋友介绍并认识的,共同的情趣、相同的言语,使他俩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在刘雨叔的眼里,中年的*秋园先生“仪表庄重、潇洒倜傥、身材魁梧、待人极为热情豁达,能言善辩”。他俩时常在赣州一家最大的画店“聚贤斋”相聚,作为大后方的赣南,在当时属偏僻的一座小城,是当时*治、经济、文化中心,各地的文人雅士、书画界名宿雅集于此。画家有王迪惠、龚槐坡,他们时常相聚,或泼墨或挥毫,*秋园先生在当时就表现出类拔萃的艺术才能,在他的带领下,为了国家生死存亡,不惜精力,团聚一些文人雅士,进行各种书画活动开展书画义卖。相继创作了一大批国画精品作品,所得款项均捐赠国家,支援抗战,刘雨叔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在*秋园等一大批爱国画家的帮助下,国画技艺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秋园先生还不知彼倦地帮助刘雨叔修改画稿,并告诚他要在花鸟画中多花功夫,他认为:刘雨叔的花鸟比山水画要好,从他画中来看,吴俊卿(昌硕)的东西偏多,但不能被俊卿所囿,要有自己的面貌。这些一针见血及中肯的话语,点破了刘雨叔困惑多年的心结。他朝着这一目标努力探索。抗日战争接近尾声时,日寇铁蹄践踏数省,江西大遍县镇都已陷落敌手,赣州沦陷前夕,刘雨叔在年冬又举家迁至宁都,从此在宁都生活长达四十年余载。*秋园曾在宁都与刘雨叔朝夕相处三年之久,他们曾三次登临宁都著名景区翠微主峰,*秋园大师山水画中的*脸皴法的灵感来源于翠微山岗。*秋园先生在绝顶“易堂九子”遗址前凭吊,刘雨叔赋诗云:“缅怀故友感师恩,雅集难忘四季春,三登翠微君先捷,几番评画鉴伪真。”在此期间,他们进行过无数次的书画合作交流。*秋园创作了大量的国画作品,较著名的作品有:人物画《西施浣纱》、《独钓江雪》、《松下涧月》、《夜游赤壁》、山水画有《雨后》、《落霞孤骛》、《悬崖孤松》、小品《情古花卉》、《山水》等等,他的那些即兴之作,无不出神入化,正是:信手沾来皆成文章,有意而作无意而为。为更好地扶持刘雨叔,*秋园先生有很多在宁都创作的作品都是由刘雨叔先生来吟诗题款的。今天刘雨叔的画作之所以能有厚重的人文气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有大量的自作诗稿题写于画中,这些都是他对生活的感悟与写照,诗里充满着刘雨叔对艺术的无比炽热情感,这与他从小接受传统的私塾文化密切相关。现今我们很多画家,缺少文化底蕴,题款诗词都是用古代诗词作充斥画面,刘雨叔的题画诗是自已有感而发的,诸如:“幽人无俗情,写此苍龙骨、九天风雨来,飞腾作神仙”,等诗作无不自任天成,含英咀华,自成家法。前江西美术工艺研究所已故所长傅周海先生曾为刘老题赠:“梅花香自苦寒来”足见其艺术分量。刘雨叔曾自题"士惟知足常为贵,人到无求品自高"一联语贴在案前壁上,作为座右铭.从刘雨叔身上,我们看到了江西画家罗牧,*秋园,曾兆芹,赖秋云等老艺术家的影子,他们都曾经在宁都生活过,他们的人品与才艺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宁都老表而努力奋斗。宁都翠微主峰,刘雨叔与*秋园曾三次上翠微主峰,*秋园大师山水画中的独创的*脸皱法灵感来源于翠微山岗。刘雨叔与他的弟子们在画翠微峰迁居宁都穷画家宁都新华书店,图书馆后面原来有一排破烂房子,在进门对面角上有一张烂桌子,民国时期带几个学生,卖画义捐,用于抗日,从扬州迁居过来的刘雨叔,就在上面作画,因为桌子小,几乎画的全是小品画,烂房中挂一海边捡的贝壳画,桌上放的一烂端砚。贝壳画平湖秋月,下面两方印,白文小印,雨叔之印,取法秦印,四格子形,叔省有部,朱文印,六十而后作。古意盈然,这幅贝壳画推测,是他到海边捡了几颗贝壳,意想杭州西湖边的亭子,平和秋月,对民国时在杭州读美专的一种怀念。烂端砚是平常作画用的墨盘,面有莲花背有书,两般香意溢吾廬,殷勤琢就贻孫子,捧向天庭望眼舒。癸亥年(年)春二月,矍叟题。那时他居住地方有口塘,塘中有莲,高洁,桌上有几本书,意想这首诗。虽然物质贫困,当时还没进入文革挨批斗,受排斥,但精神生活乐观,望眼舒,作出画看得舒服。*秋园山水*秋园花鸟刘雨叔花鸟刘雨叔花鸟刘雨叔花鸟刘雨叔花鸟刘雨叔花鸟刘雨叔花鸟刘雨叔花鸟刘雨叔花鸟刘雨叔山水刘雨叔花鸟刘雨叔山水刘雨叔花鸟刘雨叔花鸟刘雨叔翠微风光刘雨叔花鸟刘雨叔花鸟刘雨叔花鸟刘雨叔山水赖秋芸菊花刘雨叔山水刘雨叔花鸟刘雨叔花鸟刘雨叔花鸟本文图文大部分来自王德敏美篇。

来源;赣州市文化服务平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宁都文苑宁都书画界翘楚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