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总面积平方公里,现辖24个乡镇,个村(居)委会,总人口80万。
宁都是客家祖地。宁都是中原先民南迁的早期居住地和集散中心,是赣闽粤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宁都道情被列为全国地方戏曲独立曲种,客家傩戏、竹篙火龙、桥帮灯、采茶戏等入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年荣获“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称号。
宁都是文乡诗国。“诗国”之称始于宋代,“文乡”之誉添于明清。
宁都是苏区摇篮。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治*事中心,是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事委员会、少共苏区中央局诞生地;是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苏维埃*府、江西*区驻扎地;是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争的指挥中心、主要战场、巩固后方以及最后阻击和被迫放弃的核心根据地;是红*作战原则、毛泽东*事思想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地。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诞生了红五*团,成立了少共国际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全县有5.6万人参加红*,有名有姓的烈士1.6万多人,建国初期授衔的宁都籍将*有13人,从“宁都起义”部队走出的开国将*有30人。
宁都是赣南粮仓。自古就有“纵使三年两不收,仍有米谷下赣州”之称,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形成了水稻、*鸡、果业、蘑菇、油茶等农业主导产业和茶叶、烟叶、蓆草、白莲、花卉、苗木等区域特色产业。
宁都是赣江源头。发源于宁都北部的梅江河自北向南流经11个乡镇,河道全长公里,流域面积近平方公里,是赣江流域面积最广、长度最长、径流量最大的支流。
宁都县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民生为本”理念,大力实施“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壮大总量、集聚发展”战略,全面推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致力建设人文、开放、创业、平安、幸福新宁都,开创“宁静致远、都和民安”新境界,致力打造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宁都样板”。工业方面,依托新中胜、锂电新材料两个省级产业基地,全力发展矿产加工、电子家电、轻纺服装、食品加工和门业、文化创意、物流“4+3”产业,致力打造5个年产值超50亿元产业集群。城市建设方面,围绕“依山傍水、山环水绕、滨江园林”生态城定位,加快推进永宁新城和龙溪湾新区建设,致力打造赣州卫星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已经建成济广、泉南两条高速公路,正在推进昌乐宁于高速、鹰梅铁路、吉建客运铁路、蒙吉煤运通道至福建泉州连接线建设,将形成“三纵三横”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奠定重要的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亿元,增长9.7%;财*总收入9.2亿元,增长16.5%;公共财*预算收入6.8亿元,增长14.6%;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7.5亿元,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1亿元,增长1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11.2%。
宁都精神内涵
以“崇文、怀德、开放、致远”为主要内容的宁都精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崇文”是宁都精神的特质,源自于宁都人兴学为乐、耕读为本、知识为荣的优良传统,诠释了“文乡诗国”的历史文化底蕴;
“怀德”是宁都精神的精髓,源自于宁都境内地域之名,体现了宁都人爱国知礼、乐善好客、厚德载物的客家遗风;
“开放”是宁都精神的内核,源自于宁都人善于走出去、请进来,敢为人先创造美好家园的秉性,旨在倡导新时期宁都更加包容宽容、开明开放的心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致远”是宁都精神的追求,源自于宁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意在激励宁都人民志存高远、敢于担当,凝心聚力推进苏区振兴发展,为实现“宁静致远、都和民安”新境界而努力奋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