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第14期)嘉宾:江晨清
江晨清
年11月生。年8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向明中学任教,长期在教学第一线担任语文教师与班主任工作。年调任上海市教育局工作。年5月至上海市教育工会任副主席、年5月任主席、全国教育工会兼职副主席、上海市总工会常委。年5月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工会干部。年任上海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
年,我从市教育局*办调往市教育工会工作,至年退休。12年的工作中,遇到过困难,产生过困惑,但更多的是欣慰、喜悦和对这项工作的热爱。这12年,是我一生中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
我的三个"第一次"
在我参加工会工作之前,遇到过三个“第一次”。
年9月,我来到向明中学任教的第六天,父亲因患肺癌不幸离世。就在全家沉浸在悲痛中时,校工会负责同志上门慰问,帮助处理了丧事并送上了15元的困难补助。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收到的补助。15元的补助是有价的,但工会给我的情义是无价的。我感激工会送来的温暖,终身难忘。
20世纪70年代后期,粉碎“四人帮”后,我怀着“把失去的十年青春年华争取回来”的决心,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我任教的79届高中理科班的同学全都考入大学,受到广泛的好评,市教育工会让我在市教育系统庆祝“五一”劳动节劳模座谈会上介绍工作体会。这是我第一次在全市的大会上作交流发言,尽管有点拘谨,但内心深深感受到这是工会对我的鞭策、鼓励和培养。
年夏天,教育工会点名安排我首批赴北戴河休养。“北戴河”!那是中央首长和全国优秀模范的休养之地,工会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一定要以努力工作给予回报。在北戴河的一个多星期,处处感受到工会组织的热情服务和亲切关怀,这是我第一次受到如此高规格的接待。
这三个“第一次”使我对工会这个组织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感谢的同时,我也萌生了这样的想法:如果将来也参加工会工作,我一定要把*的关心和温暖传递给广大的教职工,一定要为组织教职工完成*交给的各项任务尽心尽力。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7年后,我真的走上了市教育工会的岗位,开始将我当初的愿望化为具体的实践。
凝聚青年教师的联谊会
20世纪80年代末,人才市场流传着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中小学教师不得流动。这条传闻引起了我的深思:一是因为教师资源的宝贵,二是因为这一资源的紧缺。但是留住人才只是保住教育的今天,要开创教育的明天,还得靠培养人才,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对此,教育工会也应该尽一份力。我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建立“青年教师联谊会”,它不是一个娱乐性组织,而是交流思想、切磋业务的园地。这一提议立即得到全体委员的赞同,青联会的宗旨就是“为了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经过推荐,一批来自基层学校的新秀汇集到一起。望着这些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喜悦感和责任感几乎同时在我心头升起。“青联会”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交流研讨,社会考察,师徒结对等。交流会上,我结合自身的成长过程谈了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作为一名教师,会面临三个“业”——学业、职业、事业。教师属于专业人员,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教师是一种职业,但如果仅仅将其看作为一种谋生的途径,那是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当把教师看作是一种事业,那就会将育人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为之奋斗终身。
我的发言只是一个引子,青年们更多的体会和感悟,只能来自社会大课堂。“青联会”的会员出发了。在安源煤矿,听取了年轻大学生放弃城市良好的工作环境来矿区创业奋斗的介绍,会员们加深了对“青年应有怎样的社会担当”的理解;在江西井冈山,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会员们体会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使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的原动力;在南京晓庄学院,缅怀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品格,会员们深深感到当今社会更要挡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
为了引导青年教师从成长走向成熟,教育工会又策划了“百名劳模与优秀青年教师结对拜师”活动。导师的指点,自身的努力,多年后,“青联会”中走出了多名劳模、特级教师、教授、区教育局局长,“青联会”成了他们人生征途上的“加油站”。
上海劳模送来“及时雨”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项让欠发达地区也能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扶贫”工程正在有序开展。工会作为*领导下的群众组织,责无旁贷地应该为*的各项工作服务。我想,上海在财力上援助贫困边远地区的同时,如果能发挥师资优势去开展智力扶贫,这对于从根本上推动全国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教育工会评选出的劳模中,有一大批顶尖的优秀教师,应该发挥他们“播种机”的作用。
几乎是同时,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特级教师和几位劳模送来了一份提议。他们满怀深情地说:“为贫困地区的教师们上课去!用*和人民给予自己的知识去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
真是不谋而合!一个由本市普教系统劳动模范和特级教师组成的义务讲学志愿者协会成立了,著名的劳模于漪和吴小仲、吴佩芳分别任协会的理事长和副理事长。我立即要求教育工会各部室给予积极的支持,并落实专人负责这项工作。
无需动员,抱着共同的心愿,冯恩洪、*玉峰、张越、贾志敏等普教系统的劳动模范和特级教师都闻讯而来了。年夏季,正值赤日炎炎的酷暑,讲学人员在于漪老师的带领下远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来自全州七县一市的数百名骨干教师,分语文、数学、管理三个班,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学校管理等专题作了12场辅导报告。自治州教委的干部动情地说:“讲课不收一分钱,也不收礼品,并无偿为困难教师提供进修资料,这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我们还是第一次碰到。上海教师精神感人,水平惊人!”在湖北通化,当地教师们夹道欢迎讲学团来作辅导。讲学时下起了滂沱大雨,千把人的礼堂也落下了雨滴,可无人离场,教师们风趣地说:“上海劳模为我们送来了一场‘及时雨’”。
年新春伊始,在国家教委领导的关心下,义务讲学志愿者协会与湖北省通山县第一中学建立了帮教关系,协会理事项*所在的闵行中学担纲唱起了主角,各种教学资料先后发往湖北,多种形式的协作也已逐步得到开展。协会的工作在本市教育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出现了“滚雪球”效应。向明中学成了第一个成立协会分会的学校,加入分会的教师达50余人。控江中学、鞍山中学已和江西老区的周潭中学、宁冈中学建立了对口关系。
几年来,讲学团的足迹遍及陕西、甘肃、贵州、云南、内蒙古、*等边远地区,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当讲学志愿者兴致勃勃地谈起支教的体会,当接到老区深表感谢的来电,我总会产生诸多的思考:工会工作的天地是广阔的,只要抓住机遇,打开思路,定能够大有作为。
送去“娘家”的温暖
十几年的工作经历中,有两个场景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记忆之中。一位从教40年的退休教师,其女儿在出国留学登机前略带嗔怪地对他说:“翻遍了家中的影集,全是妈妈抱我照的像,20多年来我记不得您可曾抱过我这亲生女儿,您把全部的心思都扑在培养学生的事业上……”老教师百感交集,满脸泪水,紧紧地把女儿搂在怀里。一位工读学校的校长,为寻找出走的学生奔波了大半夜,直到凌晨一点多才找回学生。在赶回家的路上,突然发现家门前的垃圾箱旁蜷缩着两个孩子,上前一看竟是自己的两个儿子……这就是我们可敬可爱的教师,这就是辛勤育人的园丁!
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教师的生活待遇依然偏低,工作条件还较艰苦,如遇上身患重病、配偶待岗或其他变故,就更显得困难重重。但他们无怨无悔,依然忠于职守、勤于育人、乐于奉献。对他们,工会应该送去关心,提供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娘家”的温暖,给予他们爱的回报。很快,教育工会一项“送温暖工程”开始出台,并且覆盖市、高校、区县教育工会,形成了一张网络。
工程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认为这是我市教育系统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有力举措之一,并亲自参加慰问。年9月15日下午,我随时任副市长的谢丽娟等市、区领导上门慰问身患肝癌、妻子下岗、家境贫困的涂老师。老旧小区通道狭窄,小车无法进入,谢副市长带领大家步行了几百米来到涂老师家。在涂老师正为居室狭小而无法让领导入座感到不安时,谢副市长已亲切地询问起他的病情和生活状况:从治疗服药到饮食起居,从孩子学习到日常生活。涂老师激动地向市领导诉说了患病8年来工会对他的关心:开刀时,工会干部在手术室外足足守候了4个小时;病情反复时,工会干部四处奔走为他求医问药;生活拮据时,还是工会干部多次发起募捐,筹措了药费……当谢副市长亲手送上慰问金时,涂老师眼含泪水,哽咽了……
我知道,这样的情景在基层学校经常出现。为了帮助教职工解决急、难、愁的问题,为了让身患绝症的教职工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年年末,区县、高校共发放慰问金多万元,建立帮困基金项,共万元。
随着时间的推移,“送温暖工程”的实施范围已扩大至开设“热线电话”,聘请“法律顾问”,设立“恳谈日”,开展劳动争议调查等,解困济难已不限于生活上的扶贫帮困。我常想,作为一项工程,集中实施也许有一个时间段,但为教职工送去关心、送去温暖,是一项永恒的工作。因为,教育工会是广大教职工的“娘家”。
12年很快就过去了,工会工作留下了我的汗水与足迹,许多往事成了我美好的记忆。工会为我提供了为广大教职工服务的机会,工会为我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我对上海市教育工会充满了热爱,我也相信我们的缘分还将继续。
文字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提供
采访整理:徐本仁
编辑:刘安憬??陈晓丹??颜惠芳
本文照片由朱水苗摄影及江晨清本人提供
上观号作者:教师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