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冈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美遇艺行中国美术学院赴井冈山红色与仪礼
TUhjnbcbe - 2024/5/14 18:23:00
看白癜风选老牌医院 http://pf.39.net/bdfyy/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中国美术学院学工部在全院范围内组织开展“美遇?艺行——时代画卷中国梦”暑期社会实践。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井冈山革命老区召开座谈会,为响应习总书记讲话精神,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成立了井冈山红色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美术教育系副主任、教工党支部书记高文老师,辅导员冯逾老师带领学生党员一行9人赴江西省井冈山市,进行为期一周的红色与仪礼文化寻访的社会调研考察,后期将紧扣红色文化与传统仪礼文化,进行特色美育主题创作。

中国美术学院赴井冈山红色与仪礼文化寻访小分队

7月7日清晨,小分队部分成员从杭州东站集合出发。火车一路向西,雨很大,我们也很振奋。从窗外望去,老旧的站台与巍巍青山匆匆掠过,像是这片革命热土对我们的深沉召唤。经历.8公里、12小时53分后,我们和先行到达渼陂古村的高老师顺利会师。

红色寻访第一站

渼陂古村

渼陂村位于吉安城东南20公里的富水之畔,北宋宣和肇基,湖沿郡望而名,迄今已近千年。渼陂历史悠久,是庐陵文化第一村,到了现代红色革命时期,更是浪潮奔涌,风云激荡。这里曾是土地改革的先驱和星星之火的燎原地之一;这里是运筹苏区斗争的枢纽,领导革命活动的中心。毛泽东、朱德等一个个伟大的名字与此相联,二七会议、九打吉安等一桩桩重大党史事件与此相关。

吃过晚饭,天空中依旧飘着小雨。我们踏着被雨水冲刷干净的石板路,与渼陂村打了第一个照面。饭后,我们又聚集到旅社二楼,架起投影仪,展开了弘扬传统文化座谈会。高老师着重介绍了渼陂村的历史文化、人口现状、建筑布局特色以及红色故事相关情况。尤其解读了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引导同学们从红色文化出发,领会传统文化,并自由创作,来加以传承。第二天清晨,大家一起步行到附近的镇上吃早餐。在潮湿的雨天里,一大碗热腾腾的当地米粉,让我们感受到江西人独有的淳朴与热情。早餐过后,渼陂古村的红色寻访工作正式开始了。

寻访革命旧址

雨水渐丰,我们来到题写了“惟吾德馨”的毛泽东旧居。这是清末美陂古民居,它呈硬山式砖木结构,前面为小庭院,种着一棵桂花树,右侧开辟一间书斋,其建筑面积达平方米。据说年2月二七会议期间,毛泽东就在此居住与办公。旧居内的布置较为简略、狭小,而伴随着连日的雨水,木制建筑内散发出一股潮湿的霉味,实在令人难以想象,在这么一间简陋的暗室中,曾住着新中国的缔造者。这恰合着民居之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若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文武并济,那么毛泽东旧居内的书斋,则有这么一幅切合传统的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据传,此幅对联曾为毛泽东所喜爱,其内容也恰恰与毛泽东亦文亦武的先锋革命生涯暗合。睹物思人,随着雨声的大小起落,我们心中亦生起一种感叹与怀念的情绪,在这么一间暗室,曾升起了照亮整个中国的光,其中似乎还保存有光明的精神的传递,一时之间,在这样的情景中,我们的心绪久久难以平复。

“红色渼陂”,作为“朱毛红军”从井冈山征战中的一处红色中枢地,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此留下了众多红色遗迹,渼陂万寿宫就是其中之一。据相关记载,万寿宫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其不仅是古村祭祀之地,更是村民集会和娱乐场所。从村民口中得知,万寿宫内的戏台至今每月仍有戏班唱戏,实践小分队一同登上戏台,仿佛置身当年围院内的热闹与繁华之景。古戏台与戏曲艺术对当地居民的“美育”作用难以想象,在这一方天地间,蕴含着古村村民世代传承的文化气息。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曾山故居,这是清末古民居,砖木结构,前有小院,建筑面积平方米。土地革命时期,曾山长期在以渼陂为重点的红色区域周围展开革命运动,与渼陂结下深厚的革命情缘。曾山故居一层内部结构与毛泽东旧居结构相似,二楼的天窗与八角楼的天顶窗相似,建筑内部整体厚重简洁。

革命时期标语

美陂村作为红色传承与传统宗族伦理文化的汇聚地,在遍布“忠信笃敬”的大街小巷中,同时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革命标语,据当地村民不完全统计,现保存的革命时期标语共有一百余条,它们或是“欢迎白军弟兄打土豪分田地。”或是“中国共产党是为青年想、听共产党的话,读毛主席的书。”这些或大或小的标语,都切实的反映了一个宗族、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逝者如斯,时至今日,偌大的古村也仅剩下一间间无人老宅,承载着过去的岁月。

渼陂书院文化

渼陂古村祖先重视文化教育,学风醇厚。古村内仍保存有多间书院,如敬德书院,明新书院,振翰学舍等。听村里老人说,早年的书院不收梁姓之外学子,这种书院文化在如今仍在延续。我们在寻访途中,发现一位当地老人自发教授村里小孩书法国画,这也是对书院文化传承的印证。

古建装饰考察

永慕堂宗祠位于渼陂古村景区核心地带,分为总祠、房祠、家祠。宗祠外观宏伟,建筑视觉效果整体大方,内部建筑构件设计精巧,立体雕、浮雕、线雕等手法并用,内容形式繁而不杂,仰顶有精美的天花藻井,井底彩绘。整个宗祠建造耗时一百多年,凝结了几代人的心血。

乡土美育践行

在永慕堂我们偶遇了渼陂村千名小学生手绘书签活动。小朋友们围坐在梁氏宗祠的屋檐下,可以看出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艺术的向往,但由于缺少主题性和专门的艺术指导老师,孩子们面对书签显得迟疑不决。了解这个情况后,我们决定发扬社会美育传统,组织同学们分散到孩子们中间给予指导,进行一次乡土美育集体活动,这个想法受到主办单位热烈欢迎。我们通过永慕堂飞檐、斗拱以及牌楼立柱上的纹样与文字等内容,对孩子们进行启发,体会身边传统艺术的形式美感和其蕴含的传统仪礼文化,学习通过画笔进行观察记录和视觉转换。孩子们意外又惊喜的接受辅导,在画笔和书签里展开了艺术飞翔。

访谈古村村民

告别了永慕堂的小朋友,“红色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了村委会,并有幸与美陂村村委会治保主任梁义平、村民梁必港,就红色传承故事与当地宗族文化进行访谈。

在访谈过程中,两位村民声情并茂地讲述了红军革命时期毛主席在当地的事迹,以及渼陂村四位梁氏将军的传奇。介绍了渼陂村的历史沿革以及古村世代沿袭的宗规族律。在宋元时期,梁氏按照古代的宗法制度修建祠堂、制定祖规,形成了一套尊祖敬宗、强化族权的宗法制度。如:同梁姓不可通婚,若被发现,开除宗籍,由此保证梁氏的血统一脉相承;定期召开宗族会议,每家派一名男性代表,对重大事件提出自己的观点,这让我们对旧时代的乡土文化有了新的理解。他们还讲述了古村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与趣闻。梁亦平主任还向实践小队展示了梁氏宗谱。经过此次对话,实践小队细致地了解了美陂古村的仪礼文化与其革命时期的红色经历。从渼陂人嫉恶如仇,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中,体会到了梁氏族训所代表的中国传统仁义智勇文化,与新中国为人民打天下的红色精神之间的起承转合,一脉相传。

回看历史影像

7月9日上午,熹微晨光照亮了村子,但窗外大雨依旧,雨点猛烈的敲击着屋顶的砖瓦。于是我们在室内观看了拍摄于年的电影《井冈山》,小分队考察的渼陂村正是井冈山革命历史进程中重要的地点,也是该片的取景地之一。在电影的一个片段中,展现了毛主席当年在井冈山的指挥和生活的情景,虽然是拍摄布景,却依稀可见当年景致。床板单薄、空间狭小、光线昏暗,当年毛主席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大家围坐在二楼,认真观看和交流。由于身处实地,以此时此地的切身感受,去穿越70年前的现场,代入感很强,大家对井冈山和革命者精神产生了不一样的体会与理解。

历史照亮了未来的行程,之所以耐人寻味,或许就在于它的复杂微妙。虽然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但革命先辈实事求是、敢创新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传承,去面对新时代的征程。渼陂古村泥泞的青石路上,是无数革命先烈留下的英雄足迹;斑驳的砖石墙面,是世代革命记忆的历史烙印。大家深深体会到,唯有来到这块革命热土上,才能深刻领会到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深沉华夏力量。

红色寻访第二站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10日清晨,小分队来到与挹翠湖隔岸相望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时间尚早,但博物馆门口早已汇聚了来自各地的同志。可以看到,虽年龄、地域、学养层次各有不同,但大家对于革命精神的崇敬是一样的。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而建立,是中国遗址性革命史类博物馆。馆内藏文物近件,其中原件件,复制品多件。珍贵文物有当年毛泽东撰写《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时用过的油灯、砚台和党会的记录本、黄洋界保卫战战具等。馆内用声、光、电、多媒体等现代陈展方式,展示了井冈山斗争的历史面貌。

在学习过程中,大家了解到:对于革命而言,革命之精神至关重要。一行人带着对先烈真诚的钦敬之情,仔细浏览并发现。在多场战役之中,红军虽量小力微,却依靠天险和当地群众的帮助,一次次打退敌军进攻。毛主席曾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是把老子《道德经》的“道”之伟力,融会贯通于人民力量之中,并在救亡图存建立新中国的大时代里,发挥到了极致。看着一件件残旧的陈列品、一张张黑白照片中宁死不屈的刚强面孔、一位位前赴后继的革命先烈,纵览井冈山如何从一块默默无闻的土地,迸发为中国革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分队成员们表情凝俨,步伐沉重。两年零四个月,在历史长河只是短暂瞬间,而毛泽东同志却在这一瞬间里,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出唯一一条中国革命成功的道路,才有了今天续写辉煌的可能。这种华夏民族不可思议的混沌之力,潜藏在井冈山人民革命精神之中,潜藏在所有中国人民之中。近代以来,唯有以毛泽东同志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才激发出了潜藏于人民之中的这种改天换地力量。于是我们理解了,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前无古人喊出的那句“人民万岁!”撼人心魄,因为华夏圣心以民为心。这一堂无声的红色革命教育课,带给我们的是心灵震撼,将终身受益。

红色寻访第三站

医院旧址

下午,实践小队前往井冈山小井医院旧址,瞻仰革命先烈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缅怀革命先烈忠贞不屈的牺牲精神。

伴随着山间的薄雾,实践小队一行人来到了医院旧址。旧址坐落于公路一旁,一眼望去,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幢黑色的二层民居,民居坐落于一开阔的院落之中,造型简朴而又敦厚肃穆,院落前方两侧分别是三组雕塑与一组浮雕作品,作品均是根据红军革命先烈的故事为蓝本创作。通过观看这些作品,一种悲愤的情怀与感伤的情绪渐渐地在人群中间升起,医院此刻的荒凉场景,我们顿时觉得,我们现在所享受的繁荣美好生活,并非天然拥有,正是因为有无数信仰为人民打天下的革命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不惜奉献出宝贵生命,才打出了一个新中国,奠定今日昌盛复兴之基础。作为后人,岂能忘本?

医院内部的长廊黑暗狭小、气氛压抑,而一间间简陋的病房又被工作人员布置还原成当年的模样,使人仿佛回到了当年的历史之中,我们从陈列展品中学习了解到:“医院的条件十分艰苦,医院全是由红军战士一点一点构建起来,伤员们用过的病床、木制手术洗手盆、粗糙的手术刀、竹制的担架、自己采集的草药,都深刻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岁月中艰苦卓绝的精神。在现代繁华都市生活的我们无法想象,当时的医疗条件是何等的贫瘠,而当年的战士又是多么艰辛”。又随着老师的讲解,我们又了解到:“年初,因第三次反‘会剿’的失败,主力红军已转移赣南,国民党反动派利诱山民带路,从后方偷袭了小井村医院,医院还有来不及转移的一百三十多位重伤员。在医院不远处的稻田里,在机枪疯狂扫射下,所有红军伤员高呼口号,壮烈牺牲”。顿时,一幅幅年轻的面孔在脑海中闪现,我们一时间情绪满噎,不知如何开口。阵亡的红军战士中,最小的只有十四岁,换成现在,正是无忧无虑依偎父母的初中生。国家危难民族水火,一个个稚嫩的孩子、强壮的青年、慈祥的长者,为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而无畏牺牲,这样一种精神,不正是我们应当永远牢记于心的么?满含着激越的情绪,我们前往不远处的革命先烈陵园与纪念碑,瞻仰烈士事迹。

烈士纪念碑在小溪旁,此处原本是一片稻田,当年的国民党反动派则是在当今溪上小桥的位置架设机枪,大肆扫杀红军伤员。时值下午,因江西近来天气多变,原本晴空万里的天色也渐有阴云笼罩,将灰白的纪念碑与陵上的青草照得更加阴郁起来。怀着真诚的哀思与悼念之情,实践小分队指导员高文老师与冯逾老师带领着大家在烈士陵前默哀,随后致以三鞠躬,并围绕纪念碑一圈致意。时有尽而意无穷,在围绕英雄陵墓时我们注意到,一朵小野花在陵上静立着、开放着,花只是无名无香的小野花,但实若当初的革命先烈之精神延续,当年牺牲的一百三十多位战士中,只有十数位有名字可以知晓,而其他的烈士至今无名可考。英雄虽已逝去,但这精神却永不会断绝,一朵朵无名小野花,在烈士们的陵墓上静静的开放,正如革命先烈将有限生命献给了改造世界为天下之意义,正如革命先烈无畏牺牲之不屈精神。当我们准备归去时,缓缓回首无名小花,忽然迸发出一种鼓舞:保持队形,继续前进!

随后,我们到达大井毛泽东旧居。旧居屋后的“感情树”下,经常可见导游在向游客们讲述朱德、毛泽东两位亲密战友与两棵树之间的深情故事。旧居屋前,一行人在毛泽东经常坐着看书的读书石前合影留念——那是当年这片区域被国民党反动派“茅草要过火、石头要过刀、人要换种”的大焚毁后,唯一的留存。现在的旧居是后来重新仿造,还原了当年红军的艰苦生活与斗争环境,令我们不禁对革命先烈吃苦耐劳追求理想的精神,深深崇敬。

红色寻访第四站

黄洋界

11日上午,伴随着难得的好天气,小分队抵达了黄洋界,纪念大厅中有一幅12米长8米宽的巨型油画,描绘了年8月30日发生在这里的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景点内部仍保留着当年的哨口工事、红军营房,以及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宁冈挑粮走过的小路等。哨口工事以及当年“一炮制胜”的那口小炮,已深深烙上了时间痕迹。和当年更不同的是周围的环境,数十年和平之后,这里已从当年的荒凉变得郁郁葱葱,薄纱般的云雾,在蓝色山峦间忽远忽近飘荡,犹如升起的硝烟,萦绕着并不久远的战场。

离开黄洋界,经过短暂的休整,实践小分队成员集体前往井冈山龙潭自然风景区。龙潭坐落于井冈山背面,其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这里层峦叠嶂、溪水盈盈、群瀑集聚,此外,这里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毛泽东、郭沫若、谢觉哉等面对奇景,都曾挥笔赞叹。伴随着雨蒙蒙的雾气,团队成员们一步步努力攀登,汗水滑过面颊,浸湿了衣裳,但回忆起当年红军长征时的不畏艰险,奋力拼搏的精神,成员们更加斗志昂扬。

红色寻访第五站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

从井冈山下来,实践小分队全队奔赴了此次红色寻访的重要一站—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陵园由纪念堂、碑林、纪念碑、雕塑园四部分组成。一入陵园,步伐不自觉就慢了下来,情绪渐沉。拾级而上,走过级台阶,革命烈士纪念堂赫然眼前。在铭刻着毛泽东题写的“死难烈士万岁”的石板前,团队成员陷入了深深的追思与缅怀。迈入吊唁堂,四面巨大的石碑上镌刻着名井冈山革命烈士的英名,未被记录的0余名烈士,也特地设立了一块汉白玉无名纪念碑。沿着纪念堂堂侧边的小道,经过一段石阶,就到了井冈山碑林。碑林陈列了余块诗词碑,将革命传统教育寓于书法艺术、雕刻艺术之中。具有极高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沿着石阶继续向前,实践小分队来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由基座,碑座和主碑三部分组成,主碑的造型凸显“山”的形态,其代表着井冈山;远看似“火”,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观如钢枪,象征“枪杆子里出政权”。主碑的基座上题写着邓小平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面朝纪念碑,小分队成员肃然起敬、无限缅怀。随后,实践小分队还参观了雕塑园,一座座生动的人物塑像,为团队成员再现了井冈山一代革命先辈的英雄气魄与风采,实践小分队一起在美院老院长刘开渠先生所做的陈毅像前合影。井冈山革命斗争历经2年4个月,共牺牲了多名烈士。雕塑群像的艺术表现手法,基本以写实为主,但根据英雄人物的性格与事迹的不同,表现风格手法又各异,充分展现了英雄们的气势与奉献精神。这是一部艰苦卓绝的革命史诗。如今战火硝烟早已散去,回顾井冈山人民的斗争历史,革命先烈的精神必将永垂不朽。

从渼陂古村到井冈山,实践小分队重走革命道路,以实地调研、访谈交流、专题讲解等多种形式,多维度的了解了井冈山的红色历史,极大丰富了对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历史的认识。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小分队成员意识到,新时代的新青年须牢记并践行井冈山精神,不忘初心,攻坚克难,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精神则是中国革命精神。在井冈山,有太多的故事值得我们去学习回味。7月12日,本次的红色传承考察也进入尾声。清晨6点,在清脆的鸟鸣声中,小分队一行9人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井冈山这片革命热土。途中,同学们对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进行了交流与总结,大家表示将努力创作,把井冈山红色文化精神力量通过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与传承。敬请期待我们之后的主题创作。

团队指导老师:高文、冯逾

团队成员:葛旭艳宋佳怡吴乔逸马俍欧自强胡果蒲陈应松

来源|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编辑|项依慧

审核|丁剑锋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遇艺行中国美术学院赴井冈山红色与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