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冈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摸枪,曾说当我要用枪时,红军就完蛋
TUhjnbcbe - 2024/5/17 16:41:00
孩子得白癜风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80604/6302936.html

让我们首先从一张持枪证说起。

在一次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故居的展览中,有一张写有毛泽东名字的持枪证,枪证的编号为“甲字第一号”。年初,北平和平解放,我解放大军进驻城中。由于社会治安尚未完全稳定,从安全角度考虑,中央决定给每位中央首长配发一支枪,以备不时之需。因此保卫部门给毛泽东发了一张持枪证。毛泽东的枪证是“甲字第一号”。不过,毛泽东的持枪证有点特殊,因为所持枪支的具体信息,如“枪证编号”、“枪号”和“子弹”等一栏全都是空的,这说明毛泽东从未领过佩枪。这就反映出了毛泽东的一个习惯:毛泽东并不爱枪也不佩枪。

毛泽东:一生极少摸枪的伟大军事家

毛泽东是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是举世公认的伟大军事家。在世界军事家中,毛泽东是很独特的存在,他既未读过军校,也几乎摸过枪。如果要写“毛泽东与枪的故事”,篇幅注定是非常短的,短到可以“如数家珍”和“信手拈来”的程度。

仅有的一次挎枪

年4月,朱、毛红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在随后召开的军事会议上,两支部队合编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随即组建了第四军的领导指挥机构,朱德任军长兼十师师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兼十一师师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兼十二师师长。5月4日,在井冈山砻市广场上,隆重地召开了井冈山会师暨红四军成立庆祝大会。在这次会上,毛泽东居然一反常态地挎上了一把匣子枪。这给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此陈述最详细的要数陈士榘老将军。

据陈士榘老将军回忆:“我清楚地记得,自跟随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到上井冈山,从来没有看见毛泽东背过枪。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见他背枪就是在宁冈砻市红四军成立大会上。这天,毛泽东特别高兴,他挎上匣子枪,走到行伍出身,经常一身戎装的朱老总跟前诙谐地说“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罗”。不过,大会一结束,毛泽东便把枪交给了警卫员,以后再也没见他携带过枪。”

仅有的一次挥枪冲锋

年初,红四军下山向赣南闽西进军,被国民党军刘士毅部穷追不舍,红军远离根据地在白区作战接连失利,险象环生,濒临绝境。在大柏地,红军下决心与追敌决战。大年初一,红军在大柏地设伏,刘士毅部两个团进入红军布下的“口袋”后,红军各部拼全力向敌猛攻。军长朱德带队冲在前头。由于红军子弹少,打得弹尽援绝,最后不得不用石块、刺刀、枪托与敌兵血战。战斗十分激烈,双方在山上山下激战。突然,一股敌兵竟然冲到前委机关这边来了,毛泽东坐不住了,喊道:“我也上,一起冲锋!”“这怎么行,敌兵太凶猛啦!”贺庆元大吃一惊。“千钧一发,胜败在此一举,给我枪!”毛泽东说。平时很少摸枪的毛泽东,在这关头也提枪亲率警卫排向敌人冲锋,身边的警卫排长受伤了,他仍奋不顾身地向前冲。朱毛深知,红四军生死存亡,在此一举。鏖战到第二天下午,终将敌两个团大部歼灭,扭转了红四军的被动局面。陈毅称这一仗“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几年后,被削了军权的毛泽东战地重游,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的豪迈诗句,可见他对这次战斗印象之深。

仅有的一次佩枪

长征路上,险象环生,毛泽东才再次佩戴枪支,不过这次不是在井冈山会师后身挎的俗称“匣子枪”的毛瑟C96手枪。这只手枪还是德国造,看上去非常普通,据说原本是瓦蓝色,只是岁月的打磨早已失去了金属的光泽,枪身有些地方也凹凸不平了。后来吴起镇会师年10月21日,这天毛泽东把自己的配枪连同剩余的40发子弹,一起送给了吴起镇游击队队长张明科。后来几经辗转,毛泽东一生唯一的一支配枪,被收藏在了延安革命纪念馆,被列为一级文物,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国宝”。

仅有的一次举枪瞄准

毛泽东一生绝无仅有地挎过枪、配过枪也拿枪冲锋过,同样,举枪瞄准也是绝无仅有的。毛泽东举枪瞄准,还要从年的全军大比武说起。年,人民解放军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比武,从共和国元帅到普通一兵,都在火热的比武场留下了身影。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各军兵种分18个片区,参加比武的共有个单位、3.3万余人、个项目。共评出个尖子单位、名尖子个人,成为一代军人记忆里军事训练的“黄金时代”。6月15日,毛泽东亲临北京西郊射击场观看汇报表演,某部“红四连”连长宋世哲出手不凡,取得步枪速射40发子弹、40秒打掉40个钢靶的优异成绩。毛泽东高兴地说:“把神枪手的枪拿来看看!”于是便有了毛泽东举起56式半自动步枪,俯身眯眼瞄向前方的经典一瞬。毛泽东一生指挥过千军万马,这却是他唯一一张举枪瞄准的照片。

毛泽东的个人安全观:“当我要用枪时,红军就完蛋了”

为什么作为指挥着千军万马的伟大军事家却一生中极少摸枪?这成为很多研究毛泽东的人所好奇和津津乐道的,归纳起来有几个几种典型的说法和观点:

一是个人气质说。毛泽东是诗人、是书法家,饱读二十四史和古今经典,同时思路开阔乃至天马行空,本质上毛泽东的气质是文人。而枪呢?它是一件武器。作为浓重文人气质的毛泽东当然会选择远离枪。

二是超凡魅力说。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具备着超凡的领袖魅力,这恰如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论述的领袖人物都具备的“超凡魅力”。作为指挥千军万马的领袖自己却不爱枪,这正是领袖魅力的体现和彰显。

三是统帅角色说。毛泽东是人民军队的缔造者和统帅,是指挥着千军万马,是主导战争乃至战役进程的。而枪的配备和使用是一线冲锋陷阵的战士的事。毛泽东不是士兵,他不用与敌人近距离搏杀,因此他一生极少摸枪就很容易理解且顺理成章。

四是信任同志说。毛泽东一生很大一部分时光都是在革命和战争中度过。参加革命队伍的都是同志,经历艰苦磨难和生死考验,大家是真正志同道合的人。无论是对于革命同志还是革命群众,毛泽东乐于也勤于走到他们中间,这是毛泽东对待自己的同志给予了无限的信任,作为防身之用的枪就没有必要碰了。

以上是解答“毛泽东为什么不爱枪”这个问题的基本观点,它们有各自的视角和合理性,如同拼图一样使得伟人的形象和内在精神世界更加完整和丰富,这为我们更好地走近伟大和了解伟人提供了很好的支持。不过,分析一个人的行为,要从他的价值观入手。

其实,枪支对于毛泽东的意义不同于冲锋陷阵的战士,对毛泽东而言更多的是防身之用。同样,作为伟大人民军队缔造者和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指挥员的毛泽东一生却极少摸枪,这要从他的个人安全观说起。最能反映毛泽东个人安全观的一句话就是广为人知的“当我要用枪时,红军就完蛋了”。

这句话还要从年的一次战斗说起。在一次战斗中,时任红一军团参谋处长的陈士榘缴获了一把女式袖珍手枪,精致绝伦,不知为何国所造。陈士榘虽爱不释手,但还是将此手枪送给了军团长林彪。林彪看到后喜出望外,把玩一阵后转送给了毛泽东。然而毛泽东之后的举动却出乎众人意料。他拿到枪后看也不看,弃之于地并说:“当我要用枪时,红军就完蛋了”。

从这句话可见,毛泽东没有将个人安危寄托在一支小小的手枪上。无独有偶,长征后的“陈赓赠枪中央警卫团却被拒”的一桩往事,再次印证了毛泽东的个人安全观。解放战争党中央转战陕北时,有一次,陈赓从时任中央警卫团手枪连连长的高富有得知手枪连战士们的武器配备很令人担忧:保卫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安全的中央警卫团手枪连,一共只有4挺机关枪、24支冲锋枪,一人还有一支破短枪,另外就是大刀。不仅如此,手枪有时会卡壳打不响,有时还缺少子弹。于是他提出来要送缴获的条美式卡宾枪。可是陈赓的好意却给毛泽东拒绝了。

当时,毛泽东先是对高富有:“你要枪,不能从他们手里要,那是人家从敌人手里缴获的,要枪要向敌人要。人家天天打仗,好武器有用场,咱们这里又打不了大仗。”陈赓说:“我已经发电报让部队送来了。”“你敢!”毛泽东有些生气地说。陈赓这时也不敢吭声了。毛泽东转过来对高富有说:“你敢要一支,我撤了你!”就这样陈赓送手枪连支卡宾枪的事就泡汤了。由此可见,毛泽东对身边警卫人员的枪支配备也没那么在意。这就不由地让人回想起他十几年前说过的那句话:“当我要用枪时,红军就完蛋了”。

看来,从井冈山到陕北再到解放之初的北平,无论是险象环生的战场环境还是尚未安定、潜藏很大不确定性的刚解放的大城市中,毛泽东从来就没有把个人的安危乃至生死寄托在枪支上。这就是毛泽东的个人安全观。

从当兵执枪到手握枪杆子再到:毛泽东个人安全观的形成与飞跃

问题来了,毛泽东的个人安全观又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伟人也是人!要分析人的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他早期的成长经历和生命中重大事件的影响。同样,要理解毛泽东的个人安全观,要从他早年参军的经历说起。

毛泽东早年是参过的军。回望毛泽东成长历程,这段半年的兵营生活对他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脱下戎装的毛泽东,举止斯文中又透出一股虎气。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年十八岁、正在湘乡中学读书的毛泽东决心投笔从戎,为革命尽力。10月下旬,湖南革命党人在长沙起义,毛泽东立即投奔湖南的革命军队。毛泽东以“毛润之”的名字入伍,在二十五混成协第五师标第一营左队,当上了一名列兵。

在军事训练中毛泽东严格要求自己,勤学苦练,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就掌握了军事基础知识和战斗基本技能。正、副目见他身材魁梧,动作又熟练、准确,故经常叫他做示范动作,或叫他带领其他士兵“开小灶”,帮助他们提高军事技术。这是毛泽东平生第一次摸枪。毛泽东很多的个性特点和人格特质就段经历中都能得到体现。

毛泽东历来就好打抱不平、同情弱者。当时很多兵痞四处寻衅滋事,毛泽东经常与之斗争。一天,一兵痞在巷口拿了摆摊老太婆的两包香烟转身就走。毛泽东恰好遇见,于是拦住他,硬是让兵痞付完钱才了事。兵痞怀恨在心,经常借题发挥、伺机报复。但看到毛泽东很讲斗争策略,团结一般弟兄,而不是相反要和对方面对面相搏。同时他又受到副目(副班长)的爱护,也就不敢造次了。此时,毛泽东对于个人安全观已经所有体现了。

同时,毛泽东体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他当时的军饷是每月7元。他除留下必要伙食费外,余下的4元多,全都用在订报纸上。由于他能写字,有知识、有文化,在士兵中他是一位受人敬佩的“大学问家”,经常帮助文化低的士兵写家信,或讲解报刊上的新闻。因此,他在士兵中有很高的威望。据其副目朱其升回忆说:“我之所以后来会记账、写字、做生意,这多亏了当时毛润之的帮助。”毛泽东的知识力量使他不知不觉已成为班内的精神头领—大凡正、副目(正、副班长)布置的事情,只要毛泽东认为言之有理的,其他列兵也便一呼百应;反之,若毛泽东加以反对,执行起来就大打折扣。毛泽东虽然也是普通的列兵,但正因为他有威望,因此发挥着远超一般列兵的作用。

毛泽东当兵有半年之久,随着当时南北议和的完成,他也离开了军队。关于这一点,通过斯诺和萧三两位友人之口,我们也感知一二。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中对于这一段是这样描写的:“正当湘军跃跃欲试准备采取行动的时候,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了和议,预定的战争也取消了,南北‘统一’了,南京临时政府解散了。我(指毛泽东)以为革命已经结束,便退出了军队,决定回到我的书本子上去。我一共当了半年兵。”在萧三的《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中,对毛泽东离开军队时的陈述更详细:在毛泽东表示退伍之意后,“连排长都挽留他,并且说,当兵能有出路,意思是说能升官发财的。但毛泽东同志不愿再留,结果,还是离开兵营”。拒绝挽留、执意离开旧军队,毛泽东的大格局和大智慧隐隐可见。

这段经历无疑使毛泽东对于个人人身安全、领袖气质的培育和枪杆子的作用等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这对于毛泽东个人安全观的形成有了巨大的塑造作用。

“当我要用枪时,红军就完蛋了”,一方面毛泽东没有把个人安全和生死寄托在枪支上,同时更表明他把个人安危同红军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回顾他波澜壮阔和起伏跌宕的一生,他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事业,早已经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生死的认知早已经超越了一般性的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的话早已经印刻在毛泽东的心里!从这个角度说,毛泽东,的确不必用枪!

1
查看完整版本: 摸枪,曾说当我要用枪时,红军就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