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井冈山,位于湘赣两省交界处的罗霄山脉中段,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巍巍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令人难忘的是毛竹。看到井冈翠竹,人们不仅想到当年用毛竹搭帐篷、做担架,用竹扁担挑粮食、送给养,用竹竿做担架、送伤员,用竹筒蒸米饭、装盐水,用竹条子做竹耙、制竹梭镖、群起克敌制胜的红军指战员,而且想医院、用竹片打造医疗器械、在青翠竹林覆盖下的井冈山采中药的白衣战士。他们犹如井冈翠竹,在异常艰难困苦的岁月里,胸怀崇高理想,勇于浴血奋战,敢于创新创造,奉献大爱仁心,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茨坪红土两丛竹,群根破岩万竿出;断头余身犹举火,一炬燎原九州舒。井冈翠竹,象征着中国革命根据地军民“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彰显了中国工农红军后勤卫生健康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回望历史,人们不会忘记:在井冈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开创了人民军队后勤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先河。
井冈翠竹下的茅坪红军医务所
巍巍井冈山,万木入云端,逶迤千百里。多少英雄豪杰,长眠翠竹丛中,多少铮铮铁骨,书写英雄传奇。年9月,秋收起义部队挺进井冈山。时值夏末秋初,疟疾流行,加上起义受挫,队伍里有些伤病员急需医治。为此,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卫生队成立。卫生队仅有医务人员4名,看护班、担架班各10余人,虽然医疗力量微薄,但缓解燃眉之急。到井冈山后,随着红军队伍发展、作战频次增多,伤病员数量在持续增加。这年10月,红军在原有卫生队基础上,在攀龙书院设立茅坪医务所。这是红军最早建立的医疗机构。
今日井冈,绿竹猗猗,竹叶青青,生机盎然。但在茅坪医务所初创时期,这里却非常荒凉。茅坪医务所设有医务室、药房、病房,设备简陋、药品匮乏、人员奇缺,但每逢战斗都安排医务人员到前线救护伤员。数百名红军指战员在这里得到医治、重返战场。人们熟悉的红军师长“刮骨疗毒”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年4月,红军师长张子清在指挥战斗时被敌人的一颗子弹打伤踝骨,被抬到茅坪医务所治疗。医务所没有X光机,没有麻药。医务人员只好在不打麻药的情况下实施手术。手术中,张子清脸色青紫、大汗淋漓,多次昏厥,但一声不吭。但张子清最终因子弹未能取出导致伤口大面积感染而光荣牺牲,年仅29岁。
江西省宁冈县龙市镇,背依五虎岭,面临龙江河,有一座因龙江而得名的龙江书院。年4月底,红四军成立。敌人“围剿”“会剿”更加猛烈,红军战斗更加频繁,加上疟疾流行,伤病员数量剧增。红四军在茅坪建立后方留守处,统管卫生队等后勤单位。被称为“红军大管家”的开国上将、时任红四军二十八团四连连长的杨至成被任命为担任留守处主任,负责管理部队给养和伤病员医药供应保障工作。同时,红军在茨坪附近大小医院,下设四个组:第一组在大井村医务所,有一个中药房,无住房,病员和医务人员住在群众家里,负责收治轻伤员和恢复期伤员;第二医院,有20间房,可住30多人,以群众屋舍为基础而建,负责收治干部伤员;第三组在距中井村几十里的红军洞,这里隐蔽险要,不易被发觉,负责重伤员医护治疗。第四组在小井村医务所,没有专门住房,病员和工作人员住在群众家里,负责收治重伤员。红军伤病员住在群众家里,给群众生活及伤病员管理治疗都带来不便。在茅坪、大井两个医务所基础上,在小医院。
就地取材砍医院
小井村位于井冈山西北面,距离茨坪6公里。如今的小井村群众,发挥当地毛竹资源丰富的优势,用毛竹加工制作竹雕、竹画、竹瓶、竹扇、竹椅、竹席、保健竹席等旅游产品,不仅数量品种多,而且质量上乘、美观实用、价格便宜,深受游客青睐。年夏天,全村40多户村民家里住有多名伤病员,群众日子苦、负担重。这年10月,湘赣边界特委决定医院的计划付诸实施。
医院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经费紧张。红四军开展自愿捐款活动,红军指战员拿出平时部队发的零用钱和从5分钱菜金中节省的“伙食尾子”,共募集大洋元。井冈山交通不便,加之敌人封锁,建筑材料得来不易。红军指战员组织起来上山砍伐杉木、毛竹,用竹板木板当地板、垒墙壁,用杉树当房梁,用杉树皮盖楼顶。为加快建设进度,从宁冈、永新等地调来一批木匠、石匠、铁匠,红四军后方留守处全体人员全部参加建院劳动。经过一个多月的共同奋斗,到年12月,红军建起一栋两医院。萧明在《医院》中回忆道:“当时的楼板是很粗糙的,屋顶也是杉皮盖的,没有倒板,从杉皮的缝隙间能看到天。”中间走廊,南北各半,楼上楼下设阳台,阳光充足、空气流通,便于伤病员休息、活动、晒太阳等。设办公室、门诊室、手术室等,能容纳伤病员几百人,重伤员住楼下,轻伤员住楼上。医院初名为“医院”,有32间房子,约平方米,可容纳多个病人。医院设院部,院部下设医务室,医务室有10名医生,除医务室外,还设一间药房,编有一个30余人的护理排;一个10余人的事务排,配炊事班长、文书、司号员、理发员等;一个30余人的担架排;还有一套较完整的制度。医院被称为红军在井冈山医院,也是人民军队医院。
红军建院不易,实施保障更难。敌军严密封锁,医院医疗器材和医药物资相当匮乏。伤病员在治疗中要忍受极大痛苦。许多红军伤员因得不到及时治疗,小伤拖成大伤、大伤导致残疾,甚至失去宝贵生命。为增强红军队伍卫生健康保障能力,红四军二十八团留守处医院医务人员一起想方设法自制医疗器械。井冈山上毛竹多,医院医护人员用粗竹筒制成消毒盆、便盆、脓血盆;将竹片削薄用火烤弯制成手术镊子。探针也是用竹子做的,长的有一尺左右、一般有六七寸长。医务人员还用竹竿子做成担架、手术床等,用浸泡过盐水的剃头刀、杀猪刀、小锯子、梭镖等作为手术刀。由于物资缺乏,医护人员对一块绷带都不舍得随意丢弃,洗了又用、用了再洗,直到不能使用为止。医院缺医少药问题,医院的医护人员一方面利用缴获敌人的药品,采取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伤病员,一方面组织当地郎中和群众上山采药。井冈山上中草药很多,简直是一座“天然药库”。当时能够采集的有紫苏、黄连、鱼腥草、金银花、紫金牛、凤尾草、南天竹、钩藤、土茯苓、木通、首乌、麦冬、接骨草、车前草、土黄柏、五瓜皮、厚朴、海金沙等余种草药。医院组织人员将采集来的草药洗净、切片、晒干,作成煎剂或研粉做成薄荷、抗疟丸、赤痢丸、感冒丸、散血丹、伤风止咳散等丸药。为解决治疗技术能力不足问题,医院经常邀请当地郎中土法治病。据时任小井医院看护班长王云霖回忆道:“治疗用的凡士林,就是用猪油代替”,“没有酒精消毒,就用石灰水来煮医疗器械,土法消毒”。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年1月,国民党集结湘赣两省6个旅18个团兵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围剿”。红四军只留小部分兵力守山,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因敌我力量悬殊,井冈山失守。敌人放火烧毁医院,将医院多名红军重伤员和医护人员赶进一片稻田,企图获取红军主力部队去向。伤病员和医务人员忠贞不屈、宁死不说,遭到敌人机枪射杀,鲜血染红整片稻田。年,当地政府将部分烈士遗骨迁到茨坪,在茨坪北山建立烈士纪念塔。年,当地政府按原貌修复小井医院。年,烈士牺牲地建起烈士墓、烈士纪念碑,碑上镌刻着:“死难烈士万岁”。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井冈翠竹是革命之竹,是最好的风景。胸怀千秋伟业,革命者永远年轻。井冈山医院的白衣战士如同井冈翠竹,纵然经受风吹雨打而面不改色,纵然遭遇刀砍火烧而永不低头。在历史风景线上,永远那样青翠,永远那样挺拔,永远那样坚韧,永远那样年轻!(作者王海平《解放军健康》杂志主编)
编辑:张新一
审核: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