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冈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百度趣史录
TUhjnbcbe - 2024/6/7 20:53:00

提到毛泽东,大部分人都会想起周恩来,也就理所应当的认为在众多中共领袖等周恩来与毛泽东的共事时间是最长的。而且在大多数人所看到的照片与影像质料当中,基本上主席的身边都会有周总理的身影。

不否认周总理确实是毛主席身边的得力助手,也是中国优秀的领导人物。有了他的陪伴,主席的工作效率取得了巨大的提升。可是实际上,在众多领袖当中,真正与毛泽东共事时间最长的并非周总理,而是朱德。这两人几乎形影不离,一路同行。

两人从相遇相知到生命尽头,可以说人生中的一大半都是彼此陪伴的。在多年的共事中,二人也行成了独有的默契。

毛朱初遇

年12月1日,朱德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的一个佃农家里。年,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朱德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同年11月,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而朱德与毛主席的初遇,发生在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第六年,年。

朱德

故事还要从南昌起义说起。年4月,蒋介石和汪精卫带领的国民党集团勾结部分帝国主义,实行反革命政变,残忍杀害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共第一次合作的失败。

为了逆转局势,反抗国民党的残暴运动,中共中央决定结合革命力量,实行土地改革。恢复革命根据地。

本来,这次活动打算在江西九江进行,可是由于当时与中共合作的张发奎暗中早已归附了汪精卫,中共领导人意识到不能再依赖张发奎,而应该凭借自己的力量,另选场地举行革命。最终,地点选择在江西南昌。

朱德作为第五方面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也受命赴南昌领导此次起义。年8月1日,南昌起义开始。中共大军势如破竹,一举取得绝对性胜利。

南昌起义之后,起义军在朱德、陈毅的带领下,参加了湘南起义,年4月,起义军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军队恰好也在井冈山,于是便有了朱德与毛主席的初次见面。

二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宁冈砻市的龙江书院。约定见面的那天,朱德与陈毅率先到达书院,毛主席到来之后,还是经身边人介绍,才认识了朱德。

虽然二人此前并没有任何接触,可或许是革命的力量,两人初次见面就交谈甚欢。甚至主席还戏说朱德“怎么湘粤两省的敌人也没有整到你!”

第一次见面就能开玩笑,可见毛主席与朱德老总是十分合得来的。而对于这次见面的印象,后来朱德对自己的女儿说,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就感知到了他的不平凡,与人交谈完全没有什么架子,自己被他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思想深深折服了!

朱德所说的毛主席的伟大思想,正是引领这次南昌起义取得胜利的“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这一伟大思想。南昌起义中途更换了场地,正是由于受到这一思想的“拯救”,才能够让起义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取得压倒性胜利。

在任何时候,都要团结群众,勇于发动群众力量,这才是胜利的根本。

朱德说,毛主席才是人民军队的伟大缔造者!正因为他对毛主席的钦佩,才有了之后长达数十年的两人的共事,也让朱德心甘情愿的追随毛主席的脚步。为中国革命事业的成功和新中国的建设付出了不懈努力。

这正是从这次初遇算起,朱德成了与毛主席共事时间最长的中共领袖。

朱毛之争

再好的朋友也有吵架的时候,领导人之间有观点上的摩擦更是见怪不怪,毛朱初遇之后不久,就发生了争执。

井冈山会师后,面对国民党的不断围剿,朱德通过分析井冈山的具体地理位置,发现井冈山地处湘江和赣江之中,而这两条位于东西两侧的大江都无法徒步跋涉,在南北方向上,又收到各种不可抗力的阻拦,根本没办法运作。从军事的角度来说,井冈山很难与敌人斡旋。

红军主力应该绕开这个“顽固地带”,多跑点远路,打游击,向赣南进发。但毛主席的角度与朱德有所出入。

他觉得正是因为井冈山地势险峻,又有东西两江的保护,实在是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这时候就应该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此为基点,建设整个湘江、赣江沿岸。

毛主席觉得朱德的主张太过激进,游击战术风险太大。朱德却觉得毛主席太过保守,也比较被动。总之双方各执一词,谁都不肯让步。

但由于两个人的观点都各有利弊,中央方面也很难做出决断。后来经过一番考量,这次争议的最终结果是中共方面采纳了朱德的建议,红军主力出发赣南。

于是,毛主席与朱德带领的起义军离开井冈山,向大余县城进发,并顺利拿下大余县城。但由于大余县城并没有共产党的组织,也缺乏人民群众的力量,赣敌李文彬旅进军大余县的时候,红军就没有接到通知,导致大余县城被攻陷。

没办法,主力军只好向城南撤退。尽管撤退的比较及时,可是红军主力还是严重受挫,在这一战中,红军失去了好几个大将军。朱德的妻子被敌军抓捕,最终惨遭杀害。而毛主席的弟弟毛泽覃也身负重伤。

毛主席称这一时期为红四军成立以来最困难的时期。面对艰难的局势,毛主席和朱德两人也不断产生争执,进行政治观念上的碰撞。

由于条件有限,部队的供给并不能完全跟上,这时候有人主张将大部队分兵。但毛主席坚决不同意。他认为这个时候分兵更是会让敌人有机可乘,分兵导致部队力量减弱,更容易被敌人逐个击破。为此,朱德与毛主席又产生了一番争执。

朱德是主张分兵的,分兵能够减少大部队的压力,而且队伍分散开,也不至于这么显眼,还更好统筹。

这场关于集权还是分权的争执持续了很久,也没有结束。直到年6月22日,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在中山公园旁的一个小学召开。会议由红四军代理前委书记陈毅主持,这次会议意在让大家充分讲明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

不出所料,这次会议的焦点就在于对毛主席和朱德的“意见”。可是作为主持人的陈毅并不能给出决定性意见,也只能是从中调和。会议结束之后,陈毅向中央方面致电,希望中央方面重新派一个人来调和毛主席和朱德的关系,表示自己并不能胜任。

显然,会议并没有解决毛主席和朱德的争论。好像也只是给了各与会人员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

后来陈毅被调往其他地方任职,由朱德暂时代理他的前委书记一职。这个时候,有关毛主席的集权思想依旧在遭受许多人的抨击和质疑。本来陈毅调职之后,仍然坚持认为毛泽东并不适合在红军任职,他的思想不适合领导红军。

然而,在中央政治局集体讨论之后,陈毅的看法有了巨大的转变。

周总理等人一致认为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由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等战略思想是十分正确的。而且对于毛泽东的集权主张,周总理等人认为把权力集中在前委,再由前委下达命令给指挥部来指挥开展工作,是合理的。

尽管这段时间内,由于毛主席和朱德两人的争执,前委的关系变得紧张,可是不可否认的是,毛主席的大致方针是正确的。

年12月28日,由陈毅等人主持召开的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古田召开。在这次会议中,毛主席当选前委书记。

古田会议可以说是毛主席和朱德两人争执的结束。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观念上的碰撞,红四军才能够越走越远。

毛主席和朱德虽然有很多争议,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影响到革命斗争。两人“相爱相杀”,一路走来,通过思想上的斗争化解了许多矛盾,也为新四军开辟了一条光明的道路。古田会议的顺利召开就是二人碰撞的结果。

“他得的是什么病啊,怎么这么快就去了呢?”

自年,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冈山第一次见面之后,二人共事了48年。然而谁都没法逃掉命运的安排和岁月的洗礼。尽管二人都早有准备,可还是没能躲过离别的悲痛。

年7月6日,朱德老总永远离开了人世。

得知这一消息的毛主席悲痛不已,兀自呢喃:“他得的是什么病啊,怎么这么快就去了呢?”而当时主席的身体状况也很不理想,疾病缠身的主席甚至都来不及见朱德最后一面,就永远失去了这位与自己并肩战斗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故友。

年1月8日,同样的悲痛也发生在了朱德身上。那天,祖国伟大的周总理去世了。在此之前,朱德每次前去看望躺在病榻上的周总理的时候,总理都会特地换下自己的病号服,穿上一身笔挺的中山装。就是为了不让朱德为自己担心。

甚至在总理去世之后,朱德身边的人为了防止朱德受不了这么大的刺激,特地隐瞒了这一事实。直到最后,周总理的遗体告别只剩下了最后一天才委婉地告知了他这一消息。

尽管朱老总早有心理准备,可是面对友人的溘然长逝,还是忍不住潸然泪下。

老一辈的革命家都是为祖国建设奉献了终生的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无法用单纯的语句形容,那是同生共死的情感。如今虽然都已至耄耋之年,可是纵然是看淡了生死,也还是接受不了这些伤痛。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朱老总看过毛主席的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之后,还努力挣扎着回了一封词。在此中,他回顾了革命道路,再次表达了对毛主席的崇敬和尊重之情。

年,这首名为《喜读主席词二首》的诗在《诗刊》发表。这也是朱德与毛主席最后一次文学思想上的碰撞,字里行间都能够看出朱德对毛主席的思念和称赞。

年9月9日,毛主席离开了我们。

历史让人最无奈的事情,就是留不下伟人的脚步。但正因为有历史的存在,伟人所走的每一步都被见证。

朱德与毛主席共事48年之久,这之间他们喜乐有之,悲痛亦有之。尽管他们会发生一些争执,可是二人的初衷都是为了让祖国建设的更好。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快乐的生活。二人的共事也当之无愧是祖国美好未来的保障。

结语

从初见到最后离开人世,朱德老总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有所减少。他们之间可以说是灵魂上的陪伴。以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为起点,这两个人相携了大半生。祖国也在他们的相互陪伴之中建设得越来越好。

那个年代的共和国领袖都经历了重重磨难,如果没有他们,红四军不会快速的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群众的力量也很难被集结起来。毛主席与朱德老总的一次次碰撞,其实并没有对错之分。但他们的每一次碰撞都对中国的历史带来了一定的转变。

除了朱德之外,主席的身边还有许多优秀的中共领袖,比如周总理、陈毅等,为了革命事业,他们都牺牲了很多东西。祖国的今天如此美好,与他们的努力有着必然的联系。

这些领导人之间的情感,跨越了个人利益,肩负着祖国命运和人类命运,是责任驱使下的“神仙友谊”!致敬先辈!

1
查看完整版本: 百度趣史录